首届广州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大会(第一天)
会议时间:
2023年5月25日-27日
会议地点:
广州
标签:
行业会议
热度:
36337
现场丨打造湾区硬核产业链,共创广州医药新格局

开幕致辞
陈杰
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
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张新民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

生物技术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我国始终将生物技术作为重要战略领域加以统筹布局,大力推动生物技术领域科技创新发展。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和生物技术领域高端智库,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将推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央地协同创新,抓好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促进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生物技术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魏于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州威斯克董事长

近年来,我们欣喜看到黄埔区出台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政策扶持、金融支持、成果转化等方面,创造了全国领先的一条龙、全链条的服务。未来,威斯克生物将继续深耕黄埔,将最新最好的成果在黄埔区落地转化,实现产业化,共同推动广州、黄埔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效东
广东省药监局局长

签约授牌
本次大会上,12个生物医药优质项目集中亮相签约,包括梯瓦制药(TEVA)中国创新药转化基地、加瑞密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中心项目(CPI)等外资项目,东富龙生命科学仪器设备研发总部、惠正奇mRNA创新药物研发总部等总部项目以及麦进嘉核酸药物研发中心、新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系列研发及配套项目。
活动现场,14位生物医药行业领军人物获聘为广州(黄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顾问。其中,既有来自广州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代表,也有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医疗机构代表,还有金域医学、迈普医学、万孚生物等高端器械与诊断企业代表以及思拓凡、龙沙、阿斯利康、百济神州、恒瑞、康方、绿叶等一批生物制药企业代表。
主题报告
曲凤宏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
医药新科技革命与健康产业
吴一龙
美国外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临床研究—研究者视角
魏于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州威斯克董事长
新冠疫苗研发的新技术进展
疫苗关系到人民的健康,特别是近几年市场增长非常快。除了新冠疫苗以外,其他领域的疫苗,尤其是肿瘤疫苗等,都是未来的突破点。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展,例如mRNA、基因组学、结构生物学。
赵宇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
纳米药物和纳米医疗器械产业化
纳米技术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对健康领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除了mRNA疫苗,小分子、医疗器械等也是越发重要的应用场景。目前,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围绕着纳米药物、纳米医疗器械等方向,展开了许多探索,希望加速科技创新的应用。
Malcolm Richardson
英国皇家病理学学院院士(FRCPath)
英国皇家生物学学会院士(FRSB)
英国医学真菌学会主席
瑞查森医学真菌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Advances and Trend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the Diagnosis of Fungal Infections
Accuracy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diagnosis and can’t be compromised. There is a scale problem: fungal cells vary in size. Some are very small whereas some are relatively larger. There is a requirement for a computer database of fungi microscopic images to facilitate further research.
Jean Paul Thiery
法国国家科学院荣誉科学家
百吉生物首席科学家和科学委员会主席
Hope and challenges for solid tumor immunotherapies
高端对话
2023,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新形势新未来
陈新文:广州实验室副主任
吴晓滨:百济神州总裁、首席运营官兼中国区总经理
盘 虹:龙沙(Lonza)中国区总经理
回爱民:惠正奇医药/EnCureGen Pharma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曹 进:同写意首席人才/战略官

论坛主席:刘建
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CEO
百济神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论坛主席:杨青
药明康德联席CEO

“十亿美元分子”,或者说“重磅炸弹”,是对成功药物的一种认可表达,也无疑成为一众药企想要握在手中的产品。尽管商业化上最成功的药物并不总是第一个将概念带向市场的产品,但大体而言,新分子药物之所以为新,本质上还是有着更优的疗效潜力。
从药物类型来看,多肽、小核酸、溶瘤病毒等细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原因在于,大流行催生了以mRNA为代表的新技术大爆发,但疫情过后,如果在其他领域复刻类似的成功,仍有待业界探索。
会上,药明康德、安锐生物、费米子科技、知易生物、朗来科技、喜鹊医药等药企,纷纷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新分子药物项目实践。

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百吉生物董事、首席运管官

随着CGT产业化的推进,该下一代创新疗法代表也迎来精彩纷呈的阶段。无论是药物类型,还是应用方向,CGT的产业活力高涨。
会上,中源协和CSO张宇为观众梳理了中国细胞治疗新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复星凯特CEO黄海则分享了自己关于CGT生态建设的思考。
对于递送方式,AAV无疑是当下众多药企的“座上宾”,但如何更好地克服安全性和疗效问题,仍需科学家们的努力。药明生基介绍了基于TESSA技术AAV生产工艺放大研究;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则尝试用纳米抗体武装化CAR-T,对在实体肿瘤发起挑战。
除了T细胞,NK细胞、TIL等也被用于细胞药物的开发尝试。可以期待,不久的将来,更多CGT产品的上市将掀起包括肿瘤在内的治疗领域变革。

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中山大学药学院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一大批本土创新药企进入“商业化元年”,但二级市场的表现却依旧不尽人意。一定程度上,这是外界对于国内创新药商业化空间的不确信。
有目共睹的是,随着国家医保局主导下的集采、国谈常态化,药品的定价天花板一降再降。九死一生的新药研发,如何才能获得高收益回报?中山大学药学院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宣建伟、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学术部主任韩晟分别在会上,讲述了自己的思考。
国内市场开拓不顺,许多药企自然而然将视线转向国际。出海似乎已成为Biotech跳出盈利困境的必由之路,但想要走顺并不容易。这不仅是产品能不能“打”的问题,更需要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支持。
复星医药、百思力等企业代表,分享了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药商业化思维。来自高校、研发、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嘉宾,还在会上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创新药商业化新逻辑的讨论。













相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