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奉贤|Biotech CEO面临的形势与破局之路
会议时间:
2023年5月6日-7日
会议地点:
奉贤
标签:
热度:
87635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趋于理性的市场挤兑出大量“泡沫”,行业被重新定义。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存活下来的创新药企,理应拥有更高的估值,新的力量,新的未来正在孕育中。
从“坏”到“好”,又该如何搭建起转化的桥梁?对于Biotech来说,项目与估值紧密挂钩,从前沿研究的转化,到临床试验的推进,风险常伴,死亡之谷横尸遍野。不光如此,在资本寒冬的今天,如何召集资金,构建自己的成长逻辑,同样也考验着每一位舵手的眼界与格局。
那么,在新的形式下,Biotech的CEO应如何找到破局之路,开启成功密码?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又该如何减少沟通的偏差,巩固信任?为此,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联合华龛生物,共同策划组织了同写意总裁会客厅系列活动之“写意奉贤”,邀请30位中国CGT公司创始人/总裁齐聚现场,碰撞观点。谈笑间,Biotech成长与突破之路渐明。

于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脂肪组织的血管基质组分(SVF)代表了一组异质性的细胞群,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前景。目前研究最多的疾病包括关节疾病、皮肤老化、疤痕和具有各种潜在病理学的不愈合伤口等。SVF是自体移植治疗,安全性良好,制备简单快速。
基于局部使用,临床优势,适应症的考虑,我们选择了薄型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的厚度<7mm)作为适应症。目前,至少有一半的这类患者对现有治疗手段无效。在前瞻性的自身对照试验中,从细胞活力和细胞数量上看,每一次制备的活性都≥90%,制备数量介于4000万-6000万的稳定数值。术后子宫内膜增厚有效率82.4%,所有患者接受胚胎移植后,临床妊娠率达到24%的有效率。此外,在术后8-12周时,仍可以看到子宫内膜厚度持续增加。

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教授
华龛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细胞是药物,对其工程化处理,形成细胞药剂。这是华龛生物一直在做的事情,体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制备细胞,同时细胞药剂也能作为细胞递送工具,辅助和增强细胞在体内的疗效,并改善安全性,最终以期精确可控体内细胞的命运和疗效(PK/PD)。
常见的细胞工程化方法包括生物材料包裹、基因编辑、化学/物理处理修饰等,其中利用生物材料对细胞进行包裹技术最为成熟。比如辅助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材料,模拟人骨髓环境,使得用药效果有明显的提升。但细胞药物机制非常复杂,行业还需要从工程化角度、质控角度进行大量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建立CGT领域新的标准,以最终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同写意顾问, BioBAY前总经理

产业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PD-1造就的时代,很多人也将其看作license-in生物医药公司的兴起跟发展的阶段。我们和很多PD-1公司都有交集,他们各有特点:传统制药公司恒瑞走入新的生物医药的领域;百济神州拥有很多科技、政府端资源;君实生物的CEO有证券的背景;信达生物的创始者是科学家背景。
第一个阶段,很多生物医药公司创业者都具有全面能力,这使得他们在技术端、投融资、政府协调等方面,能获得长期支持。
过去5年,疫情影响很大。中美之间的技术交流、人员交流,以及国内临床试验诸多方面受限。但同时,也能看到很多与疫情相关领域的新公司极端受益,比如疫苗公司——艾博生物、上海斯微等公司,在短短两三年,估值从几亿增长到上百亿。
这一阶段,新的Biotech公司的CEO的禀赋,和老一代有所不同。以艾博生物为例,他遇到的最大挑战在于短期内如何组建一支全面的团队,从而保证领先技术不断突破,以及找到最好的投资方。
企业家需要有韧性,能够坚持技术创新前瞻性,保持好的团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砍掉曾经辉煌的品种,甚至“砍掉”很多亲密的伙伴。Glory is temporary,Pain is forever。


郭会芳

曹 征


李明新


曹 征:沃生之前以早期的投资为主,从为一个公司第一轮融资定价开始,后续继续多轮融资一直陪他们走到IPO。我个人认为,首先得尊重市场,一个是大环境,还有就是公司本身所处的行业是不是目前的热点。虽然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高科技行业,但投资总归还是金融市场的行为。在市场比较好的时候,资金比较多,所以会给到公司很高的预期。这样一个宏大叙事和愿景之下,可以支撑比较高的估值。但当处于资金少的环境下时,投资人相对保守和冷静,大家更关注公司的价值甚至是公司资产的价格究竟多少更合理,这时创始人可以更多探讨融资的形式,对估值也管理好预期,“小步快跑”式的融资,迅速把自己的管线做起来,等市场环境好了估值还会再回来。因为周期一直是重复的,自强才能万强。
缪丝羽:2021年比较疯狂时期,大家的估值相当非理性,作为对标的纳斯达克的一些明星公司估值很高。到现在,其实美股已经接受自己的非理性下跌,很多公司市值已经低于它的现金价值。
判断应回归到更加理性更加商业的地步,即根据管线的商业价值判断。如果企业能够更全面梳理出自己的估值方法,提供给投资人,是比较好的方式。
近些年遭遇了商业寒冬,但只要能满足未满足临床需求,还是能看到大型交易、投融资案例不断发生。所以大家还是应保有信心。
郭会芳:不同阶段,对Biotech估值的定价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初创阶段,如果海内外都没有好的对标,估值可能会较难判断,建议这时候企业在市场上多询价。到了中后期,估值会更加明朗起来, Biotech可能很难有收入来支撑定价,就要看产品市场的大小竞争格局和业务进展情况。尤其后期的公司,估值会更加清晰;中期的时候,假如还缺少里程碑的支撑,又想把估值做上去,会有一定压力。真正好的Biotech,其实并不难融资。
曹 征:根据经验,一般情况下,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讲,现金流都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首先要关注自己现金流的健康程度,基本在12-18月之前,就要规划是否需要进行下一轮融资。
另外,比较好的阶段性成果,是可以给到市场和团队比较强的信心,所以里程碑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最后第三点,如果后续是超过1000万美金或2000万美金这样比较大的融资计划,就需要一个专业的机构来辅导企业更好规划融资的时机。
缪丝羽:现在因为整体大环境,融资的不确定性很强,大家要对这种投资不确定性做更多的打算。前几年融完的资金,可能很难撑到现在。2021年融资过的企业,会面临一些市场变化,比如数据不理想,没有达到里程碑,应当及早沟通,及早做好BD。此外,建议企业与老股东加强交流,加强互信,艰难的时候,也希望老股东能出来支持企业。
郭会芳:这几年下来,一些公司比较遗憾的是,有泡沫的时候,他没有出来融资。有泡沫,不去市场上抢泡沫太亏了。所以说埋头做事的同时,也要抬头看路。可以多和资本交流,去感受一下市场的环境。如果是风口,就必须要抓住,把钱融回去。近几年在CGT领域,还是有很多企业拿到非常棒的融资。关于里程碑,很多Biotech的创始人其实非常严谨,认为一定要做到里程碑,然后再出去融资。从我们的角度,里程碑也可以发生在融资即将结束的阶段。因为现在融资周期不像过去那么短,现在平均8-12月做完一轮。所以可以提早去开始融资,让里程碑在中间时间发生。











写意奉贤




相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