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ech融资36计研习班
会议时间:
2025年3月1日
会议地点:
上海
标签:
2025,写意培训
热度:
19685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命脉,融资也成了biotech的长期“主题”。为此,3月1日,同写意携手复健资本和方达律师事务所,在上海开设了“BIOTECH融资36计”研习班。课程聚焦融资过程的各环节,以及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等话题,邀请各领域的资深大咖分享从业多年的经验。
崔志平
复星全球合伙人、复星总裁高级助理
复健资本联席CEO、 新药基金总经理
资本寒冬下,融资遭遇逆境。项目公司需要动用公司所有资源争取成功融资,包括IP、生产、税源、技术服务订单、IPO可能性,以及其他各种金融工具。

王莉
海通证券投资银行委员会董事总经理、医疗健康行业组负责人
虽然国内医药市场确实在逐步实现“腾笼换鸟”,但现阶段为创新药给出的空间相对有限。目前创新药支付市场主要还是海外,不过,由于产品直接出海销售受限于国内创新药企自身体量、境外销售渠道铺设的时间与成本压力等因素,一定时期内难以直接实现。因此,出海交易已成为现阶段中国创新药企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且由于MNC面临专利悬崖压力,中国创新药研发端出海仍存在巨大潜力。

薛峰
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2024年中国创新药领域,早期融资(B轮以前,不含B轮)占比超过一半,IPO及战略融资占比仅10%。交易架构、融资阶段、创始人个人责任、交易条款、投资人组成,是影响股权融资的五大因素。报告人分别从以上5个部分详细讲解了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今年依然是BD大年,NewCo和传统license项目并行。资金储备充分、规模较大的公司可能会更多探索NewCo的可能性,biotech则更倾向于有首付款、近期里程碑的license项目。不过,现阶段的license项目也不再是传统的100%现金交付,会转向“license +股权”的模式。
2025年是买方市场,建议企业在手握2张TS的时候再去谈BD项目。不一定要执着于NewCo,毕竟“找团队、找资金、找资产”,这三项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可以轻易完成的。
交易的热门项目仍然会是单抗、双抗、ADC小分子,疾病领域以自免和肿瘤为主,代谢、CNS神经治疗也占比较大。
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加剧了交易的不确定性。随着中美双边关税的增加,未来成功交易后中国公司的实际到手收入会减少很多。近期如果有需要做BD项目的公司,要及时关注这方面的进展。
其实不仅是生物医药行业,AI和制造业也面临这个问题。如何出海,如何降低“中”字股权,需要法律、商业、上市监管、税务等各方群策群力,也是需要中外合作才能得到解答的问题。






相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