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杭州国际医药源头创新论坛

标签:


现场丨激活源头创新,成就健康未来

 

会议现场
 
随着近年海归人才回流、biotech公司兴起以及资本市场的持续活跃,“原创新药”的概念也越发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核心议题。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国家市场,但距离“医药强国”尚存在不小差距,而破解症结的关键就在于关注源头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里,“重大新药创制”位列其中。可以说,创新药物基础研究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于2019年应时而生,瞄准生物医药源头创新瓶颈,通过搭建专业平台支撑体系和提供经费资助来孵化原创学术成果,力争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成果源头孵化基地。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
 
5月20-21日,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启动仪式暨首届杭州国际医药源头创新论坛在杭州茧·Space举行。本次论坛由同写意策划,以“激活源头创新,成就健康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形式,邀请了包括邓子新、李兰娟、苏国辉、詹启敏、Robert Langer等中外院士专家参与,多家创新医药上市公司负责人、行业资深投资人就医药健康领域源头创新展开对话,共同找寻迈向“医药强国”的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
 
会议现场
 

 

 

 
第一篇
—▼—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

启动仪式

 

领导致辞

 
 
 
祝振伟
临平区委常委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临平区是杭州融沪的桥头堡、数字驱动的未来制造城、宜居宜业的品质新城区。我们衷心期望研究院为我们的主导产业赋能,临平区一定会做好“店小二”的后勤保障工作,欢迎科研成果在这转化。
 
 
 
 
周天华
浙江大学副校长
 

 

今天的启动仪式是研究院发展的新起点、新征程,也呼唤着新作为。希望研究院能牢牢把握“高水平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基地”的发展定位,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地方、成果转化、市场导向”的发展目标,持续深化与余杭经开区的紧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抓住战略机遇。
 
 
 
 
郑爱平
浙江大学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医药大健康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源头创新,很多基于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依托浙江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临平区的医药产业优势,研究院一定会产生一批原创转化成果,引领未来医学发展。
 
 
 
 
周国辉‍‍‍‍‍‍‍‍‍‍‍‍‍‍‍‍‍‍‍‍‍‍‍‍‍‍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的成立,为浙江省奋战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带来了良好的开端,为浙江省奋战“十四五”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范式、新动能,也是“新时代”校地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力探索。
 
 
 

项目签约与启动仪式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巍与研究院合作企业代表签约(从左到右依次为北京五道口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杜雨桐、药渡经纬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丁红霞、浙江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赵文宇、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巍、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朱正红、浙大网新集团总裁张四纲、东方汇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项立平)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巍与研究院首批资助项目代表签约(从左到右依次为于烨、卓巍、邵吉民、杨巍、李晓明、斯科、苏焕兴)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巍与研究院药效学评价平台及深圳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签订三方平台投资协议(从左到右依次为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药效学平台主任王刚、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巍、深圳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周路明)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启动仪式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浙江大学副校长周天华,浙江省经信厅总工程师苗文斌,临平区委常委、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祝振伟,临平区委常委、区政府筹备组副组长葛建伟,临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霞,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原副校长罗建红,浙江大学科研院院长杨波)

 

 

 
 
第二篇
—▼—

主旨报告与圆桌论坛

 
 
 
从左到右依次为罗建红、邓子新、李兰娟、苏国辉、詹启敏
 

 

院士高端对话:生命科学发展如何赋能生物医药源头创新

 

【主持】

罗建红: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院长

 

 

【嘉宾】

邓子新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

 

李兰娟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苏国辉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

 

詹启敏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

 

• 源头创新首先是开拓性的创新,就像数学家发现0,不要小看它。我们今天的源头创新,是“从0到1”的突破,没有源头创新就没有支撑,就没有颠覆性的技术出现,也不可能解决今天产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

 

• 怎么开展原始创新,关键之一是要营造什么氛围。我们需要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年轻人敢于质疑,因为科学的驱动都是好奇心。

 

• 药企发展要有后劲,而这种创新一定程度上依靠跟大学科研院所、科学家的源头创新能力紧密结合。科学、社会、产业项目之间要找到合伙人,各自发挥作用,这样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 利用好高校的学术优势、地方政府的资金政策优势、企业搭建平台的管理优势,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结合,这些都是有待探讨和实践的。

 
 
 
 
Robert S.Langer
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三院院士
MIT教授
Moderna公司联合创始人
 

 

主旨演讲:The revolutionary potential of RNA technology in biopharmaceuticals
 
大分子(一些蛋白,核酸等)直接进入体内后不易消化,并且仅能持续15分钟左右,无法成为药物。鲍勃创造性发明了特殊的材料递送技术,一举克服了上述问题,使得大分子成为了药物,这个意义等同于DNA的发现。鲍勃的产品每年使超过1亿人受益,目前世界上最畅销的药物都是大分子药物,大分子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药物。但是在鲍勃最初发表这个重要发现的时候受到了学术届的冷遇和媒体的嘲讽,自己也拿不到政府资助。然而面对挫折,鲍勃仍坚持进行基础医学研究和转化,发表了系列顶级论文并成功创办了包括Moderna等40多家企业,为信使RNA新冠疫苗提供了关键的递送系统,创造了一年内制造出针对全新病毒的疫苗的世界记录,为全球抗疫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左到右依次为王青青、宗晓琳、丁列明、游向东、朱正红、周路明
 

 

创新模式对话:源头创新的路径、模式和经验

 

【主持】

王青青: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嘉宾】

宗晓琳:国家卫健委科技发展中心成果转化处副处长

 

丁列明:贝达药业董事长

 

游向东:浙商创投执行总裁

 

朱正红: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

 

周路明:深圳源创力基金总裁

 

• 从企业的角度,做创新大致有四个路径:完全的自主创新、校企合作、项目引进和整体收购。作为社会资本,创投机构是价值企业的发展者,也应该是价值管理的投资者,价值创造的推动者,帮助创业团队赋能。

 

• 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资本关注点可能会有差异,特别是早期的项目和成长成熟期的项目不太一样,对于后者,创始人和创始团队、需求市场、商业化能力都是关键。

 

• 国际上的大学通常从源头创新开始,对源头专利的管理非常有序。目前我们也逐步跟进,但整体管理速度、水平还有待提升。这需要专门的一个机构来做。

 

• 怎么样把政府资源配置变得更有效率,这件事我们到目前没有解决好。探索政府资源配置的重心适当下移,让公益性平台、技术平台解决雪中送炭的问题,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

 
 
参观研究院

 

 

 
第三篇

生物医药源头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周希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
 

 

全球生物医药源头创新研发和交易趋势

 

过去五年,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呈现“多维共进、程度有别”的演进趋势,促进了医药创新的高速发展。中国医药创新企业已呈现三大关键趋势:加速、差异化和全球化。具体表现在:在多技术平台和多靶点层面同全球的研发差距不断缩小;差异化创新成果逐渐显现;中国药企的创新研发不断获得海外监管机构的认可。往前看,中国医药创新将迈入一个新台阶,未来领军的创新生物药企实将需要在这三个维度上有所突破,并在关键价值链上和主要医药市场上有选择性地布局。

 
 
 
 
王在琪
应世生物董事长、CEO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源头创新

 

原创药物开发目的是解决临床需求,而产品的价值由临床获益而定,产品的价格和价值可以完全不同。疾病生物学是原创的基础,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平台开展差异化的产品开发,价值为导向差异的药物研发决定原创药的将来。

 
 
 
 
傅新元
健艾仕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制药界源头创新:困境和希望
 
中国医药界正面临从传统的me -too 、we -too向真正的源头科学创新、发现全新药物研发靶点、做全球领先有国际竞争力的药物研发转变。创新药的五条金标准:全新的作用机理;全新结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超越目前治疗药物的治疗效果;国际认可, 特别是美国 FDA 批准上市。推进创新药的五项金标准早日在中国实现需要第一流科学家创业者、有远见的投资人、智慧和有力的政府领导的共同努力。中国迄今还没有实现五项标准的药物企业 。
 
 
 
 
范靖
霍德生物创始人、CEO
 

 

新药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医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iPSC衍生临床细胞产品,研发机遇来自于:细胞定向分化与基因编辑等新型技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有望为目前尚无治疗手段的许多疾病患者提供解决方案;挑战则来自于:新型治疗技术的研发要求科研人员快速转换产业思维,通过不断学习、创新与全面合作,才能成功研发出国际创新的治疗产品。
 
 
 
 
邹鸿志
康立明生物董事长
 

 

从科学到产品转化的精准接力

 

从科学到产品转化需要深耕和专注。自2015年成立以来,康立明生物一直专注于肠癌筛查领域,结合自身经验,正确的事有:确立行业内技术领先地位;建立覆盖全国的销售渠道,包括直销、经销商、第三方检验和大健康;建设多层次、高素质、执行力强的互补人才梯队。此外,整个产品转化的过程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撑。

 
 
 
 
刘路英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医药源头创新的知识产权策略
 
研究院致力于资助以转化为目的的原创性早期成果研发。资助项目的阶段包括靶点确认、先导化合物、候选化合物等,目标是孵化源头创新项目,为First in class药物提供种子库。我们希望资助的创新项目在研究院平台上进行第三方验证,提高转化的可能性。同时,知识产权保护是源头创新技术转化的关键一环。研究院团队致力于和科学家们在研究初始即共同交流和探讨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向,进行系统化的专利分析,提供形成高质量知识产权的路线,设置合理的研发转化节点目标,提高原创技术的转化价值,为源头创新保驾护航。
 
 
 

源头创新项目路演

 
 
 
从左到右依次为周乃俊、刘路英、王刚、杨帆、王紫壹、孟卓贤、杨巍、张松英、唐艳旻、袁安根、刘智、滕宇航、王奎峰
 

 

【报告嘉宾】
 
孟卓贤: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报告题目:骨骼肌KATP钾通道选择性抑制剂的筛选和糖尿病新药研发

 

王 刚: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药效学平台主任

报告题目:Reshaping life through regenerative medicinee

 

王紫壹: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药物筛选平台主任

报告题目:药物筛选平台项目

 

杨 帆: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报告题目:计算设计靶向TRPM8离子通道的镇痛多肽生物大分子

 

杨 巍: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报告题目:靶向TRPM2通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特异性抑制剂

 

张松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调控干细胞募集和粘附的子宫内膜再生材料

 

【点评嘉宾】

 

唐艳旻:启明创投医疗保健投资合伙人

刘 智:深圳源创力清源投资公司董事

袁安根:天汇资本创始人、董事长

张 妍:和玉资本投资合伙人

周乃俊:国投招商董事总经理

滕宇航: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

王奎锋:勤浩医药创始人、CEO

 
 

 

 

 
第四篇

技术/平台赋能源头创新

 
 
 
韩笑然
睿跃生物(CULLGEN)生物医学部总监
 

 

PROTAC技术的难点与突破

 

靶向蛋白降解技术是药物研发领域的一个新兴方向,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催化作用机理、靶向不可成药靶点等优势。但该技术尚有诸多难点亟待攻破。睿跃生物CULLGEN基于专有的化学结构库,突破了靶向降解剂口服给药难的局限;结合AI技术实现靶点蛋白的高选择性降解;并开发出具有体内活性的新型泛素连接酶配体。

 
 
 
 
李进
成都先导创始人、董事长、CEO
 

 

DEL+FBDD药物发现技术
 
小分子药物仍然对疾病治疗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也是目前获批上市的主流药物之一。但在临床上,我们还存在很多尚未被满足的需求,这落实到生物机制方面也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过去我们做药物研发一度特别关心成药性,目前则关心药效是不是够好。DEL技术已经证明众多的结构多样新颖的分子结构快速合成,为新药研发提供极其宝贵的资源。
 
 
 
 
王刚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药效学平台主任
 

 

新一代信使RNA技术,疾病治疗新引擎
 
mRNA技术无需复杂大工厂,具有研发快、进入临床快、上市快、成本低且市场独占更久等特点。但因进入人体需要修饰、和自身不稳定等因素在过去没有广泛使用。借助疫情,mRNA技术成为疾病治疗的新引擎。目前新一代mRNA技术可以放大普通mRNA技术信号,具有更稳定,更易保存运输等优点。
 
 

 

药效学平台介绍
 
杭州赫林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暨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药效平台,系哈佛资深科学家们创立,立足浙江,面向全球市场的初创企业。可提供药物/疫苗/器械研发临床前全管线服务。平台致力于再生医学产业化,在信使RNA药物/疫苗,Cas9大动物基因编辑,诱导型多潜能干细胞方向有自主知识产权。
 
 
 
 
赵孝斌
海昶生物医药创始人
 

 

将mRNA递送到细胞内的脂质纳米颗粒技术
 
mRNA疫苗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吗?这个问题暂时没有明确答案,不过可以确定,新冠疫情期间mRNA疫苗大放异彩,当前全球范围内众多公司加入这一赛道。脂质纳米颗粒(LNP)技术成就了mRNA疫苗,该技术具有与病毒相似的尺寸、结构和高包封率,制备工艺稳定、表面电荷低,可以实现核酸聚合物的有效聚集和递送,实现其在免疫刺激中的协同效应。
 
 
 
 
居斌
树兰医疗云服务研究院副院长
 

 

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
 
最近,“AI+新药研发”技术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报告重点介绍深度学习技术在小分子虚拟筛选和先导化合物分子优化中计算模式。“药先知”是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研发的小分子和多肽药物设计平台软件,能够针对GPCR、离子通道的靶蛋白自动生成小分子和多肽虚拟库,特别是能够做多肽(15肽以内)的虚拟筛选,并且第一轮筛选的Top50多肽的阳性率(活性好于100uM)超过10%。利用该平台技术,公司选择TRPC6靶点作为AI技术验证,计划在未来1年内实现多肽候选药物在动物实验的全流程验证。
 
 
 
 
周光前
深圳大学抗衰老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
 

 

精准抗衰老与再生医学

 

多数现代疾病都随衰老而生。机体衰老根本在细胞,研究表明细胞衰老其实是可“抗”的,包括清除衰老细胞、激活和移植干细胞。免疫衰老可能是机体衰老的核心,工程化免疫细胞、新型疫苗等可能是抗衰老领域最具产业潜能的技术。目前在发达地区,长寿产业如雨后春笋,预期未来可产生十万亿级别的商业机会。

 
 
 
 
王紫壹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
药物筛选平台主任
 

 

药物筛选平台介绍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药物筛选平台,聚焦于世界前沿的疾病模型和靶点药物开发领域,为创新药物的早期开发提供助力服务。药物筛选平台的业务涵盖高通量药物筛选和药化改造两大板块。平台配备多种创新药物研发的高端仪器设备,横向联合浙大等多所高校,纳入众多先进的技术体系,打造两大药物筛选特色,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以离子通道和GPCR为靶点的高通量药物筛选,以及为不同的靶点,尤其是创新靶点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筛选服务。

 
 
 
 
于海杰
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Targeting calcium channel for drug screening agains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作为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肺癌,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直是科研攻关的重点,钙离子通道作为重要的调控细胞内钙信号的蛋白分子,在肺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利用FLIPR对两千多种天然化合物进行高通量荧光筛选, 在不同基因型背景的NSCLC细胞株中发现许多可以调控钙离子通道活性的天然产物。对其中天然产物进行分子条码全基因组文库研究,发现其主要作用位点涉及染色体调控,并且该天然产物的活性与特定基因表达相关,预示着许多药物本身也需要在特定的人、特定的部位、特定的癌症才能更好发挥特定的作用,这也是未来精准医疗的方向。

 
 
 
 
张洁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新材料和医疗器械平台主任
 

 

新材料和医疗器械平台介绍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新材料和医疗器械平台是浙江大学和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的创新研究院的职能平台之一,研究领域涉及医用高分子新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工艺研究、工业化生产工艺开发,并着重于新材料的医疗产品应用转化,特别是可吸收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制开发。平台依托可生物降解材料聚合级单体制备技术、本体开环聚合技术、缩合聚合技术以及基于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医疗器械加工制造技术,已建立了系列医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定制合成开发体系,并具有可吸收医疗器械的设计转化技术基础和实践经验。

 
 
 
 
陆军波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
多肽平台主任
 

 

多肽平台介绍

 

杭州德晟医药有限公司,由在多肽行业平均20年经验的知名核心高管专家组成,提供CDMO、CMO、CRO、还涉及有关疫苗,ADC核苷酸等其他服务。在过去几年,多肽药物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远高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上市持有人和药品集采制度对传统医药领域冲击较大,而多肽目前属于高端制剂,国内相应的药物提供厂家不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传统医药企业开始转向多肽药物的开发。

 
 
 
 
裴瑞卿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院讲席教授
 

 

干细胞命运调控与其应用研究

 

再生医学与健康领域发展面向国民健康重大需求,未来10年到20年是干细胞产业化的黄金时期。我国干细胞领域研究已进入世界第一梯队,部分方向达到引领,且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临床应用也正在逐步规范。但国家资金只能投入到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或早期专利,如何将专利转化为产品还要依靠社会资本,或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等新模式。

 
 
整个一天半的会议到此结束。我简单代表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对在座各位嘉宾的到来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此同时,我也要感谢所有的报告嘉宾,因为他们的参与,使得我们的启动仪式和论坛变得非常有质量;还要感谢我们的团队,包括研究院团队、同写意团队,有了他们的辛苦投入,我们的会议才能顺利召开。希望在每年的5月20日,大家能够相聚杭州,一起来探讨生物医药源头创新的话题。再次感谢大家,我们明年再见!

 

 

 
 

写意花絮

 
 

相关会议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一区1号楼6层62室

电话:010-83634390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纳米科技园E栋1704室

同写意

图片名称

写意宣发

图片名称

同写意Biotech

图片名称

同写意微服务

图片名称

©2022 同写意(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