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说药丨蠕虫引起癌症?诺奖委员会的一次乌龙


 

如果你认为癌症越来越多,那你是对的。

 

随着我们的寿命越来越长,癌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在20世纪40年代抗生素出现之前,我们的许多祖先可能早已死于传染病,而癌症却还没有袭来。

 

但如今,全球每年新发癌症近2000万例,中国地区占比约四分之一,远超其他国家。死亡率方面,IARC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中国也以300万的癌症死亡人数位居全球第一。

 

重新认识癌症变得尤为重要。李杰教授正在撰写一部相关书籍,同写意对该书第一章The Origins of Cancer: All in Our Genes进行编译连载,以飨读者。

 

 

书接上回,布鲁斯·艾姆斯提出的致突变试验不仅快速,而且成本低,大大推动了科学家在致癌物理论方面的探索步伐。

 

但是,除了化学致癌物,还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不同的假说。接下来要登场的,是荣获192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蠕虫理论(The Worm Theory)

 

 

当科学家们还在苦苦探索癌症起源的20世纪初,丹麦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约翰内斯·菲比格(Johannes Fibiger)彻底的地找到了癌症的病因。

 

约翰内斯·菲比格

 

早在1776年,一位法国外科医生就坚信,癌症是由一种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但该思路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界的证实,直到哥本哈根大学的菲比格,开始研究老鼠胃部肿瘤与一种蠕虫之间的联系。

 

孩童时期,菲比格的父亲去世后,他的家庭就从中产阶级沦落到穷困潦倒。青年的菲比格饱受孤独和寂寞之苦,成年后,他又患上狂躁抑郁症。

 

菲比格于1890年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细菌学博士学位,并在柏林继续深造了几年。回到丹麦后,他在哥本哈根病理解剖研究所工作。1897年,33岁的菲比格升任该研究所所长。

 

1907年,菲比格在研究野生老鼠的胃组织学时,从其中一些老鼠身上发现了胃乳头状瘤(像疣一样的增生)。这61只野鼠是从菲比格所在研究所附近的哥本哈根炼糖厂捕获的,其中40只的胃里有虫子,7只的胃里长了瘤子,菲比格称之为“癌症”(cancer)

 

与此同时,在同一炼糖厂捕获的蟑螂幼虫阶段,也携带有一种奇特的蛔虫,菲比格后来将其称为“螺旋体癌”(Spiroptera carcinoma)。在实验室里,菲比格用感染了蛔虫的蟑螂喂养老鼠,诱发了健康老鼠患上类似的疾病。他认为,蛔虫幼虫作为蟑螂的寄生虫喂给老鼠时,会通过刺激或线虫的毒性引起胃癌。大体上说,蛔虫是通过致癌作用诱发胃癌的。

 

1919年,菲比格关于其发现的报告震惊了整个医学界。这位丹麦人终于解决了困惑众人已久的难题。人们普遍觉得,菲比格开创了癌症研究的新时代,并为所有年轻科学家提供了灵感和激励。

 

瑞典病理学教授福尔克·汉申(Folke Henschen),在1923年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提名菲比格:“菲比格的研究工作重要性在于,他是第一个通过实验诱导出具有恶性肿瘤所有特征的组织生长的人。”1926年,菲比格被授予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而菲比格摘得诺贝尔奖的前两年,1924年,一位在台湾工作的日本病理学家注意到,岛上受蠕虫感染的老鼠胃部并没有长出恶性肿瘤。但由于他非常崇敬菲比格的科学成就,于是他提出,这些老鼠是被不同地区的不同蠕虫所感染,以此解释他们的实验差异。

 

20世纪30年代,一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的科学家,因为无法再现菲比格的实验结果而被解雇。菲比格看到的“肿瘤”最终被证实根本不是恶性肿瘤。相反,它们只是由于老鼠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而导致的组织生长。到1937年,因为缺乏其他人的实验佐证,菲比格的理论被广泛推翻了。

 

不过,某种程度上菲比格是幸运的——他在获得诺贝尔奖6周后,于1928年死于结肠癌,从而免去了知道真相的痛苦。

 

约翰内斯·菲比格

 

那是哪里出了问题?

 

授予菲比格诺贝尔奖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是强调癌症病因学在肿瘤学中的重要性。人们希望这种动物模型能很快带来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完全是一个合理和宽宏大量的理由。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菲比格的科学声誉。19世纪90年代,年轻的菲比格在与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的辩论中获胜,赢得了国际声誉。反驳科赫的观点中,菲比格有力地证实了,饮用被结核病感染的牛的牛奶后,儿童患上了肠结核病。菲比格是一位令人钦佩、全面而谨慎的研究者,以至于同时代的人似乎都不愿质疑他的任何论断。他被普遍视为科学探索真理的灯塔。

 

罗伯特·科赫

 

此外,菲比格的获奖还被推测跟地利有关——在地理位置上,丹麦和瑞典这两个北欧邻国非常接近。事实上,菲比格是瑞典医学会的成员,并与当时瑞典许多最著名的病理学家一起进行研究。他受到广泛的敬仰。汉申是菲比格的朋友和同事,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寻找癌症的病因。因此,汉申对菲比格的盛赞也就不足为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一些寄生虫的致癌作用已得到承认。

 

1983年,澳大利亚临床病理学家罗宾·沃伦(Robin Warren)和内科医生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发表了一篇论文,将幽门螺旋杆菌与消化性溃疡联系起来。后来,这种微生物与胃癌之间的联系得到了证实。

 

幽门螺旋杆菌

 

到2005年,也就是在菲比格获得诺贝尔奖的79年后,沃伦和马歇尔因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这种致癌细菌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次,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做对了。

 

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一区1号楼6层62室

电话:010-83634390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纳米科技园E栋1704室

同写意

图片名称

写意宣发

图片名称

同写意Biotech

图片名称

同写意微服务

图片名称

©2022 同写意(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