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抗体浪潮的Biotech:TCE拯救一切?


 

Vir Biotechnology不得不忙起来。
 

7月,这家Biotech启动了第四款抗肿瘤候选药物的临床研究,尽管作为核心管线慢性丁型肝炎疗法tobevibart,相关III期试验也处于患者招募阶段。

 

从数量上说,TCE大有成为Vir眼下故事的主角,公司官网对外披露的三款TCE都在加速跑步进场。最新进展来自VIR-5525,7月下旬已完成首位患者给药,Vir希望证明它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等实体瘤领域的潜力。

 

TCE的本质并不新奇。简言之,这类抗体一端连接T细胞,另一端绑定肿瘤相关抗原,旨在激活T细胞的免疫作用,实现高效肿瘤杀伤。

 

2023年下半年,MNC“扫货”TCE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后,同润生物、恩沐生物与跨国药企达成BD合作,加上嘉和生物、岸迈生物、维立志博、康诺亚等采取NewCo模式的出海浪潮,TCE可谓一时风头无两。

 

COVID-19期间一战成名的Vir,面对艰难的转型,也选择投身于此,追逐新的热点。

 

不过,相较Biotech间的联合,Vir一以贯之选择“大树好乘凉”。2024年8月,Vir与赛诺菲签署最高近20亿美元的协议,引进PRO-XTEN平台掩蔽技术,并在一年内把多款TCE推向临床。

 

可问题是,TCE的迭代更加夸张——今年AACR年会上,不只是双抗TCE,三抗TCE乃至四抗TCE都纷纷亮相。同时,VIR-5525的临床进展,触发了一笔7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而Vir手头满打满算的可用资金不到10亿美元。

 

如果速度不快,便难以在TCE红利中分一杯羹,甚至借此“翻身”;倘若火力全开,造成资金链断裂,故事就会朝着“翻车”走去。后COVID-19时代,Vir必须尽快给投资者一个交代。

 

2025年以来,Vir的股价跌幅超过40%。TCE会成为它的救赎吗?

 
 

 

 

 

TONACEA

01

“一”生万物

 

 

 

很大程度上,Vir之所以选择与赛诺菲的合作,在于后者技术的规模化潜力。

 

PRO-XTEN平台起初由Amunix Pharmaceuticals开发,2022年随着收购进入赛诺菲旗下。Vir CEO Marianne De Backer表示:“这个平台真正独特之处是,你不需要针对每个靶点都设计一个新的识别模块。”

 

即插即用——这种通用型的特性,给不同候选药物提供了快速开发的可能。

 

VIR-5525、VIR-5500、VIR-5818三款临床资产都采取相同的识别模块。而自拿到授权以来,Vir已启动七个针对肿瘤新靶点的临床前项目,识别模块也一样。

 

尽管Vir并未透露这些具体靶点,但De Backer暗示,它们“众所周知”,在生物学上实际的“风险相当低”,只不过由于药物毒性过大,行业进展受到阻碍,而这正是其引进的掩蔽技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

 

De Backer补充说:“每次有了新的分子,你不必从头开始寻找结合位点,只需装上通用的识别模块就行了。”

 

根据公开信息,VIR-5500是一款靶向PSMA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TCE,正处于I期临床阶段。另一款VIR-5818,拟被用于跟默沙东Keytruda联合治疗多种HER2表达实体瘤,包括乳腺癌和结直肠癌。

 

1月,Vir更新了VIR-5818初步积极数据。接受该药剂量≥400µg/kg的受试者中,有一半报告了剂量依赖性的肿瘤缩小,其中纳入已接受多达九种先前治疗方案的受试者。一组已用尽标准治疗方案的HER阳性结直肠癌受试者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33%的受试者在早期剂量下出现确认的部分缓解,其中一名患者截至数据截止时持续用药超过18个月。

 

VIR-5500和VIR-5818均处于积极剂量递增阶段,Vir每三周对VIR-5818进行一次剂量研究。

 

“目前有很多工作正在进行中,而且由于我们仍处于剂量递增阶段,因此我们无法准确确定新数据何时可以共享。但一旦我们获得了有意义的数据集,我们就会与公众和投资者分享。”De Backer回应说。

 

摩根大通执行董事兼高级股票研究分析师Eric Joseph指出,数据越早公布,对Vir的股价就越有利。“由于(Vir的)TCE资产仍处于早期阶段,除了时间表,我们认为,更清晰地了解下一步读数的规模和范围,这是股价重获上涨势头的必要起点。”

 

 

 

 

TONACEA

02

寻找新抗体

 

 

 

引进PRO-XTEN之前,Vir手握一个抗体发现平台dAIsY,用于识别针对病毒和肿瘤靶点的稀有且广泛的抗体和抗体片段,增强选择性和效力。

 

Vir宣称,利用基于AI的dAIsY等工具,它们对抗体和片段进行设计,可以调节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并优化例如半衰期这类关键药代动力学情况。该平台结合开源和专有工具,能够同时微调多个所需的抗体特性。

 

此前,dAIsY催生了两款商业化产品,分别是治疗COVID-19的sotrovimab——仅用15个月研发,以及治疗埃博拉病毒的ansuvimab-zykl——获得WHO认可。

 

而现有时间表里,最有成药可能的就是处在后期开发的tobevibart,一款针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广谱中和抗体。Vir尝试将tobevibart与Alnylam参与开发的siRNA药物elebsiran联合,以治疗各种慢性肝炎。

 

机制方面,tovebivart可以抑制乙肝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并降低血液中循环病毒和亚病毒颗粒的水平。而elebsiran则是降解乙肝病毒RNA转录本,限制HBsAg的产生。

 

2017年,刚成立不久的Vir就与Alnylam达成10亿美元合作,开启治愈肝炎的征程。8月6日,Vir公告表示,tobevibart与elebsiran联合疗法的ECLIPSE注册计划全面启动,这项研究包含三个关于慢性丁型肝炎(CHD)的III期临床。

 

其中,ECLIPSE 1旨在比较该联合疗法和吉利德开发的bulevirtide的疗效,后者在欧洲以Hepcludex的商品名上市,但目前正在美国进行III期试验。3月,ECLIPSE 1完成首位患者的招募,Vir预计将于2026年底公布初步数据结果。

 

7月31日,Vir又为ECLIPSE 2招募到首位患者。方案显示,该研究将评估在bulevirtide治疗后仍未达到丁型肝炎病毒RNA检测不到水平的患者中,换用tobevibart与elebsiran治疗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Vir还把tobevibart与elebsiran的大中华区权益授予腾盛博药。2024年,二者获得NMPA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

 

然而,如果撇开突发性的瘟疫,如此群策群力下,Vir的传染病新抗体疗法大梦仍是充满波折。

 

 

 

 

TONACEA

03

硬币反面

 

 

 

Tobevibart和elebsiran的未来会走向哪里?至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中期研究提供了一个Vir不愿看到的选项。

 

5月,Vir公布了II期试验MARCH的初步数据,组合疗法联合或不联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CHB患者的疗效令人失望。

 

在未接受PEG-IFNα治疗的组合疗法患者中,仅有17%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24周达到主要终点,即HBsAg检测不到;而在接受组合疗法加上PEG-IFNα治疗且基线HBsAg<1000IU/mL的患者中,这一比例上升至21%。

 

虽然Vir最初报告的结果显示,对于低基线HBsAg水平的一部分CHB患者,该组合疗法有潜在的成功可能。不过,该公司此后决定,除非找到合作伙伴,否则就不再进一步开展CHB项目。

 

Vir似乎并未开诚布公地谈钱。De Backer当时回应说:“我们认为,目前所见的功能性治愈疗效,实际上可能并不足以进一步开发,因此,我们目前的研发管线主要集中在CHD注册试验,以及我们的三个临床阶段TCE资产上。”

 

如此取舍,很难不叫人频频感慨:时代变了。

 

2016年,怀揣着“创造一个没有传染病的世界”的梦想,Vir宣告成立,并请来渤健前CEO George Scangos掌舵。这几乎是一场逆风局——2014年,诺华几乎用整个传染病部门交换了GSK的相关癌症项目;2018年,Achaogen在美国推出新型抗生素Zemdri,却因销售惨淡而在次年宣布破产。

 

于是,2019年Vir登陆纳斯达克时的破发大跌,显然不算意料之外。幸运的是,小有积累的Vir在随即的COVID-19中很快翻盘。

 

基于从SARS康复患者体内分离出可以交叉识别COVID-19病毒的中和抗体,Vir开发了VIR-7831和VIR-7832两款候选药物。Vir抓住了风口,而MNC选择抓住了Vir。2020年,GSK宣布与Vir共同开发这些中和抗体,并对其进行2.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次年,礼来也加入联盟。

 

同样在2021年,VIR-7831(sotrovimab)就以Xevudy商品名获得FDA紧急使用授权,并给Vir带来创纪录的收入。随着美国政府和其他客户纷纷囤积治疗药物,Xevudy在2022年增长至15亿美元。

 

可惜,病毒变异问题也开始严峻起来。这款中和抗体旋即不受待见,2023年,收入暴跌至3730万美元。

 

 

 

 

TONACEA

04

未竟的改革

 

 

 

2023年,Scangos宣布退休,此举引发Vir的高层变动。

 

在六年的任期内,Scangos帮助公司将产品线扩展到五个治疗领域,并开发出针对埃博拉和COVID-19的产品。但这位纵横产业数十年的先驱,也有些无能为力。

 

接力棒传到了De Backer手中。此前三年半,她曾担任拜耳执行副总裁,并晋升为全球战略、业务发展与授权、开放式创新主管。而加入拜耳前,De Backer在强生工作了二十余年,从科学家和科研组组长晋升到企业发展和国际商务职位。

 

De Backer加入Vir时,GSK已经放弃了与Vir的大部分合作,而几个月前,FDA取消了Xevudy的授权。

 

而在其就走马上任的三个月后,危机还在蔓延:用于预防症状性甲型流感的单抗VIR-2482,在近3000名受试者的II期临床PENINSULA中失败。接受最高剂量VIR-2482的受试者,病情改善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

 

“我接任公司CEO时,我们的收入非常少。”De Backer回忆,“我们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Vir路在何方?我要做的就是认真审视Vir的独特能力,并基于此制定未来的战略方向。”

 

一番研究后,De Backer和其他高管发现了蛋白质工程:“Vir做了很多Fc修饰,开始使用AI工具,真正地研发出最佳的抗体疗法。我认为这是我们可以发挥的一大真正优势。”

 

此外,Vir还被认为拥有对免疫学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对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病毒的理解,“其中很多理解也与肿瘤学相关”。

 

2023年下半年开始,代表着抗体疗法新浪潮的TCE被受追捧。De Backer决定发挥自己的BD经验,寻找从外部引入此类管线:它既能与肿瘤结合,又能与T细胞结合。她解释说:“某个程度上,它们可以被看成双抗片段。当审视所有的双抗,我们意识到有机会开发出更安全的TCE。”

 

按照Vir梳理,市面上已有十款TCE,其中只有两款针对实体瘤。而这家Biotech正寄希望于从此切入。

 

 

 

 

TONACEA

05

机会窗口

 

 

 

为什么TCE还没有在实体瘤中取得广泛成功?

 

De Backer认为,虽然TCE可以与肿瘤结合,但许多靶点也存在于一些健康组织中。如果TCE与健康组织结合,导致T细胞被激活,就会引起损伤细胞因子缓解综合征和许多其他毒性。

 

PRO-XTEN被认为可以应对前述挑战,因为它可以帮助候选药物以非活性或“掩蔽”状态在血液中停留更长时间,从而更好地到达作用部位,并有望提供更便捷的给药方案。另一方面,PRO-XTEN还能使候选药物仅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活性或“显性”作用,减轻肿瘤外损伤并降低毒性。

 

可是,远水难解近渴。

 

除了一副all in TCE的姿态,恐怕没有什么实质变化是立竿见影的。随着后COVID-19时代转型发生的,是Vir的两次裁员。

 

2023年12月,Vir宣布裁员12%,辞退约75名员工,同时关闭了两个研发实验室。2024年8月——正是引进PRO-XTEN平台掩蔽技术的节点——该公司再度裁员25%,约140名员工被解雇。

 

Vir向SEC提交的文件显示,该公司的员工人数从2023年底的587人,缩减至2024年12月31日的408人。现阶段,Vir员工人数约为385人。De Backer预计,这个数字不会很快增加,因为公司“确实拥有发展资产所需的所有资源”。

 

但被按下不表的,或许是现实的压力。

 

8月6日,Vir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截至6月30日,公司现金及投资约为8.921亿美元,预计可以运营至2027年。财报强调,公司还拥有9520万美元的限制性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总计不到10亿美元的资金储备,放在Biotech同行这一档里好像处境不错。然而,考虑到Vir已经失去稳定的商业化收入来源,除非通过产品对外授权,才有机会扩充自己的“弹药库”。

 

更大的矛盾是,没有知道TCE的热潮能持续多久,而当Vir带着众多早期TCE资产向前冲去,也无法预料它们究竟有多少会进入市场,并从先行者那里夺下几成份额。正是在这些不确定性当中,Vir还得为PRO-XTEN平台和项目进展持续付款。

 

TCE的机会窗口总会被关闭,在此之前,Vir必须做到真正的逃出生天。

 

参考资料:
1.Vir Biotechnology Pivots to Cancer, Infectious Disease after Commercial and Clinical Setbacks
 

2.Vir Biotechnology Provides Corporate Update and Reports Second Quarter 2025 Financial Results

 

3.一家抗病毒明星Biotech的溃逃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三区4号楼305室

电话:010-83634390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纳米科技园E栋1704室

同写意

写意宣发

同写意Biotech

同写意微服务


©2022 同写意(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