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P致胜法则,潜在价值100亿美元的管线资产
更新时间:
2025-09-19 21:01:15.528
如今,更多药物在进入III期时就已经具备PIP的雏形。制药巨头不再等待首个适应症获批后再逐步扩展,而是直接在三期阶段平行推进多个项目,力图在上市初期就奠定跨疾病的战略格局。
TONACEA
Enlicitide(MK-0616)
▪ CORALreef-HeFH:杂合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
▪ CORALreef-AddOn:他汀治疗控制不佳人群
▪ CORALreef-Lipids:广泛高胆固醇血症人群
在血脂管理的药物谱系中,PCSK9抑制剂早已被验证能够显著降低LDL-C并改善心血管结局。但这一类药物长期受制于注射剂型和价格因素,始终未能进入最广阔的临床使用层面,更多停留在高危患者的细分市场。默沙东正在推进的enlicitide正是基于这一缺口而生的潜在重磅资产。它是一款口服大环肽PCSK9抑制剂,旨在将这一成熟靶点的临床价值扩展到传统抗高脂治疗无法完全覆盖的人群。
在三期临床层面,enlicitide的开发已经进入关键阶段。CORALreef-HeFH研究聚焦于杂合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这一人群由于遗传背景,往往需要长期且更强效的LDL-C控制。CORALreef-AddOn研究则以常见的他汀治疗作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评估enlicitide的增益效果,面向的是更大规模的部分控制不佳群体。
与此同时,CORALreef-Lipids项目则覆盖更广泛的高脂血症患者,旨在确立该药物在普遍人群中的地位。2025年最新公布的最新顶线数据表明,这三项三期试验均达到主要终点,enlicitide在LDL-C降幅上显著优于安慰剂,并展现出良好的耐受性。默沙东计划最早在2026年上半年提交首批上市申请。
从PIP的视角看,enlicitide的潜力主要源自三个方面。首先,靶点本身已被充分验证,疗效上的不确定性远小于新靶点项目,因此更容易获得监管和临床的认可。其次,口服剂型大幅降低了患者和医生的使用门槛,使得原本仅限于注射人群的小市场有望扩展至数以千万计的高危患者。
更重要的是,PCSK9的抑制并不仅限于降低LDL-C,还与改善长期心血管结局相关,这为未来开展心血管事件结局试验预留了巨大的拓展空间。若这一点得以实现,enlicitide有望从一个降脂药成长为心血管风险管理药,在价值链上完成质的跃迁。
作为全球首个进入三期的口服PCSK9抑制剂,Enlicitide的三期数据显示其已达主要终点。和注射型PCSK9相比,它的剂型优势将显著提高患者接受度和市场渗透率。分析师普遍认为enlicitide的峰值销售有望达到约50亿美元,并强调若未来的大型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确认降低MACE,它的商业上限可能进一步提升,具备冲击百亿美元级PIP的潜力。
TONACEA
Milvexian
▪ LIBREXIA-AF:房颤患者卒中预防
▪ LIBREXIA-ACS: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二级预防
▪ LIBREXIA-STROKE: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
▪ 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在骨科手术后或长期高危人群中,FXIa抑制剂被认为可能比NOAC 更安全,已有早中研究结果;
▪ 癌症相关血栓(CAT):肿瘤患者血栓风险高、出血风险同样显著,FXIa靶点被广泛认为是理想探索方向;
▪ 长期二级预防扩展:在既往有心梗或卒中病史的稳定患者中,作为低强度长期维持抗凝的一种可能替代。
抗凝药物的研发长期在疗效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传统的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到近十年风靡的直接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虽然在便捷性与依从性上实现了突破,但出血风险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针对凝血因子XIa的抑制被认为是新的方向:它在凝血级联中处于上游,对血栓形成至关重要,却相对不影响正常止血功能。因此,口服FXIa抑制剂被寄予厚望,能否做到保有效、降出血。
Milvexian是目前FXIa抑制剂领域最领先的候选药物之一。它的开发布局直接瞄准三个心血管大适应症:房颤、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卒中。LIBREXIA-AF研究面向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目标是与现行一线NOAC直接比较,若显示更优获益-风险,则有望改变标准。如果在降低卒中风险的同时,能显著减少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将有机会改写抗凝标准。
LIBREXIA-ACS聚焦于心梗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急性冠脉事件后的患者,尝试在既有抗血小板方案的基础上提供额外保护。LIBREXIA-STROKE则针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的二级预防,目标人群庞大,未满足需求突出。三大注册性三期预计总入组约5万例,规模之大足以看出开发商的雄心。
从PIP的角度来看,milvexian的价值在于,它并不是局限在某一种高危人群的单点突破,而是以同一分子横跨三大血栓性疾病领域。这种多适应症并行的设计,使其天然具备管线化的潜质。更重要的是,FXIa靶点具有独特的可复制性,如果三期结果积极,后续还可能扩展至癌症相关血栓、骨科手术预防等场景。Milvexian在现阶段已经达成30–40亿美元共识,若LIBREXIA-AF证实更优,部分机构认为存在50亿美元以上甚至更高的上行空间。
TONACEA
Baxdrostat
▪ 难治性高血压
▪ 慢性肾病(CKD)合并高血压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心力衰竭(与达格列净联用)
▪ 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在多重危险因素共存人群中,可能作为联合基础用药的一部分;
▪ CKD更广谱人群:如果肾脏结局研究积极,有望扩大至无高血压的CKD患者群体。
醛固酮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的终末效应分子,对血压调控和心肾损伤进程均有深远影响。传统的螺内酯类药物虽然能够通过受体阻断来抑制醛固酮作用,但选择性不足,常常伴随高钾血症等副作用。Baxdrostat作为一款选择性抑制醛固酮合成酶的药物,从源头切断醛固酮生成,理论上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血压。
在临床开发上,阿斯利康为baxdrostat设计了一条清晰的管线化路径。最直接的突破口是难治性高血压,这类患者通常已经使用三种以上降压药物仍无法达标,新的作用机制将为其提供急需的治疗选择。
与此同时,baxdrostat正在与达格列净联合研究,针对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人群,评估在延缓肾功能恶化和改善心肾结局方面的效果。这一研究不仅有可能拓展药物适应症,还将推动阿斯利康在心肾代谢交叉领域形成协同。第三个三期方向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这类患者的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学基础,若试验证实疗效,则有望成为首批用于内分泌性高血压管理的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之一。
从PIP的角度来看,baxdrostat的价值在于它并不是一款单一降压药,而是一条能够横跨高血压、慢性肾病和内分泌疾病的产品管线。如果心衰临床能够得到验证,它还可能进一步进入心力衰竭的主战场,与SGLT2抑制剂、ARNI等药物并肩作战。
未来的拓展方向值得重点关注。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可能成为新的研究人群,尤其是baxdrostat如果能够证明在安全性上的优势,有望作为联合基础治疗方案的一部分。若肾脏结局研究获得积极结果,其使用范围甚至可能扩展至没有高血压的CKD人群,这将显著放大药物的潜在市场。
Baxdrostat代表了阿斯利康在心肾代谢领域的核心押注,三期适应症涵盖难治性高血压、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以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阿斯利康高管明确表示该药物的峰值销售潜力超过50亿美元。有分析师指出,若在心衰和CKD结局试验中展现显著获益,baxdrostat的市场上限可能复制SGLT2抑制剂当年的成长路径,冲击百亿美元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TONACEA
CagriSema
▪ 肥胖症
▪ 2 型糖尿病
▪ 心血管结局研究
▪ O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 向代谢综合征和更广谱高危人群延伸
CagriSema是诺和诺德在GLP-1时代推出的下一代旗舰资产。它通过将semaglutide与胰淀素类似物cagrilintide联合,实现了双重作用机制:GLP-1抑制食欲、改善代谢,胰淀素类似物则通过延长饱腹感和影响能量摄入,带来更深度、更持久的体重下降。市场普遍认为,CagriSema将成为继Ozempic/Wegovy之后的下一代肥胖和糖尿病双重驱动资产。
从PIP的视角来看,CagriSema的潜力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它的适应症拓展空间极为广阔。目前正在进行的III期不仅包括肥胖本身,还涉及糖尿病人群,同时公司已经在开展针对心血管高危患者的结局试验(CVOT)。一旦CVOT结果显示其能够显著降低MACE(心梗、中风、心血管死亡),其应用范围将从单纯的减重管理扩展到心血管风险预防。这将与当年的Semaglutide亦步亦趋:起步于糖尿病,成长于肥胖,最终通过心血管结局试验实现价值的再次跃升。
其次,CagriSema面对的是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代谢类药物市场。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等并发症的人群更是成倍增加。CagriSema能够在不同代谢场景下起效:在糖尿病患者中改善血糖控制,在肥胖患者中带来更大幅度的体重下降,在心血管高危人群中减少重大不良事件。这种跨领域的疾病管理能力,使它天然具备PIP的特征。
从市场预期和财务预测的角度,CagriSema已经展现出百亿美元级别的潜力。多家卖方预测其峰值销售在130–200亿美元区间,即便在保守下修后仍有望超过70亿美元。考虑到其开发阶段尚处于III期,能够在此时获得如此高的预期,说明其商业前景已经被广泛认可。
TONACEA
Survodutide
▪ MASH(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
▪ 肥胖症
▪ 其他代谢性肝病
Survodutide是勃林格殷格翰与Zealand Pharma联合开发的GLP-1/Glucagon双受体共激动剂。与传统GLP-1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食欲、减缓胃排空来实现体重下降不同,Survodutide通过同时激活胰高血糖素受体,提高能量消耗,并在肝脏代谢中发挥作用。这一双重机制不仅带来了更深度的减重,还在早期试验中表现出改善脂肪肝和纤维化的信号。
其三期开发路径凸显出PIP的特征。目前Survodutide已进入MASH(代谢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炎)两项全球性三期纤维化研究,并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这是同时面向肥胖和MASH两大高价值疾病的候选药物。考虑到MASH市场被普遍认为未来可达100亿美元以上,而肥胖市场正以更快速度扩张,Survodutide站在了两个巨量市场的交汇点。
从商业潜力上看,一些分析师已经把Survodutide的峰值预测放在80-100亿美元区间,认为它是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超级重磅的新机制药物。理由不仅在于其双靶点创新带来的差异化,还有代谢疾病的巨大基数:肥胖患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病的交叉人群庞大,Survodutide一旦在多线并进中实现注册成功,将复制PIP模式,从单一肥胖管理扩展到肝病治疗,再进入心血管结局的探索。
TONACEA
Amlitelimab
▪ 特应性皮炎(AD)
▪ 哮喘
▪ 广泛过敏性疾病,如慢性荨麻疹、嗜酸性食管炎
▪ 非应答型乳糜泻(NRCD)
▪ 儿科人群适应症扩展
Amlitelimab是赛诺菲在Dupixent之后押注的重点免疫学资产,靶向OX40L通路。与IL-4/IL-13阻断不同,OX40L通过调控T细胞的活化与维持,理论上能带来更深度的免疫平衡调节。其最大卖点在于,早期临床结果提示患者在停药后仍可维持疾病缓解,这意味着它可能成为首个具备治疗性缓解潜力的免疫学药物,而不仅仅是持续给药控制症状。
在三期临床开发中,Amlitelimab的重点在特应性皮炎(AD)。这一领域由Dupixent开辟市场,目前全球销售规模已超过110亿美元。Amlitelimab首个Ⅲ期(COAST-1)已达主要终点,但相对Dupixent的疗效优势尚未建立。如果Amlitelimab能够在三期中展示出停药后持续缓解的优势,将有望差异化。与此同时,它还在哮喘、乳糜泻(NRCD)和其他过敏性疾病中进行探索,试图复制Dupixent的跨疾病扩展路径。
从市场预测来看,赛诺菲曾公开表示Amlitelimab的潜力可超过50亿美元。部分乐观分析认为如果AD之外的适应症全面开花,峰值销售可能突破70亿美元。若后续长期数据证实停药后持久缓解/更优获益-风险,上行空间可再评估。要达到100亿美元的体量,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特应性皮炎市场份额切换要足够彻底,二是在哮喘与过敏性疾病领域实现多适应症放量。这与Humira当年通过类风湿、银屑病、炎症性肠病三大支柱扩展的逻辑类似。
通过对目前处于三期阶段的六款重点资产进行梳理,可以看到哪些候选真正具备跨越50亿美元门槛,并在某些条件下冲击百亿美元销售规模的现实可能。
在代谢领域,诺和诺德的CagriSema是最接近Keytruda、Humira模式的候选。它不仅在肥胖和糖尿病人群中显示出出众的体重下降效果,还开展了大规模心血管结局试验。多家分析师给出130–200亿美元的峰值预期,即便下调也稳居70亿美元以上。一旦CVO显示显著降低MACE,CagriSema将完成从减重药物到心血管风险管理平台的跨越,具备成为百亿美元超级重磅的潜力。
勃林格殷格翰的Survodutide通过GLP-1/GCGR双靶点机制,在肥胖和MASH两大高价值适应症中同步推进。它是少数在MASH三期进入纤维化研究的候选药物。若肥胖与肝病两端同时获得积极结果,Survodutide有望跻身100亿美元级别,并开辟“双靶点代谢药”的新赛道。
在心血管与心肾代谢方向,Enlicitide、Milvexian和Baxdrostat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突破口。Enlicitide通过口服化的PCSK9抑制剂,打开了从遗传性高胆固醇到普通高危人群的广泛市场。如果未来心血管结局试验确证获益,它将成为新的心血管风险管理基石,峰值空间有望迈向数十亿美元。Milvexian是FXIa抑制剂的领跑者,三项大规模三期同时覆盖房颤、ACS和卒中。
若能证明同效更安全,便有机会改写抗凝市场格局,峰值预期普遍在30–40亿美元,进一步扩展后可望突破50亿美元。Baxdrostat则是阿斯利康在难治性高血压、CKD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三期资产,若在心肾结局研究中复刻SGLT2抑制剂的成功,将可能成为新的心肾代谢超级重磅,销售额冲击100亿美元并非空谈。
在免疫学领域,赛诺菲的Amlitelimab被寄望为 Dupixent的接班人。它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优势在于可能带来更深度、停药后持续的缓解效果。若三期确证差异化疗效,并在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等领域拓展,amlitelimab的销售峰值有望超过50亿美元。虽然相比代谢类资产,它要冲击100亿美元难度更高,但作为免疫学新机制代表,仍具备成为多适应症PIP的潜力。
这六款药物展示了PIP战略在不同治疗领域的多样化实践,也凸显了只有同时具备大疾病基数、硬结局试验证据与支付扩展路径的候选,才有机会真正迈向Keytruda、Humira那样的百亿美元级巅峰。
上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