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政策调研座谈会
会议时间:
2024年7月11日
会议地点:
苏州
标签:
2024,行业会议
热度:
10221
继2021年金鸡湖新药领袖峰会、2023年金鸡湖新药领袖峰会之后,2024年的“创新药人”聚会的号角再次吹响。
7月11日,同写意联合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新药研发、注册专委会与上海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在苏州举办“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政策调研座谈会”。
就在前几日,国务院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为本土创新药发展提供大方向支持,业界也翘首以盼具体细则的落实。中国的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发展亟待政策突破,特别是企业融资上市和产品商业化面临诸多困境。
作为“T20大会”的前期活动,本次座谈会邀请近百位行业领袖、政府领导及创新药企创始人、CEO,围绕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政策进行深度交流,尝试为行业提供一些启发。

殷建国
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目前市场环境下,创新药面临很多困难,涉及注册、临床、上市等环节,并且环环相扣。国家层面注意到这些困境,前几天国务院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这是个大方向,相信后续会有更多各地的细则出台,因地制宜促进本土创新药发展。也欢迎各位企业家来到苏州工业园区,落户BioBAY!
刘建兴
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
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终极源泉,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生物医药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赛道,而市场价格机制是医药产业创新的基础制度。要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完善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商业健康险的补充作用。
赖诗卿
国务院医改办原监察专员
加快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是实现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医保是医药发展的重要动能,但基本医保无法满足所有的创新需求。当前要把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作为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战略新支点和促进医药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医、药、险深度融合,实现商业健康保险与创新产品同向奔赴。
梁嘉琳
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理事、研究员
药品全周期价格治理包含:创新药首发价格形成机制、创新药医保国谈、带量集采、挂网价格治理等不同周期的不同政策工具。创新药价格也和DRG/DIP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打包定价相关,需要在同一个疾病组/适应症中的药品、耗材、诊断试剂、医疗设备、不同医技科室与人员实现合理分配。本质上讲,创新药定价需要在生产者、消费者之间实现均衡——这背后,需要“三医”部门协同,需要价格、支付、绩效、薪酬改革工具协同,最终导向创新友好的价格政策体系。
主持人:李靖
药渡创始人
随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收紧,未盈利创新药企业的上市门槛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之下,创投机构对于早期项目的投资就会越发谨慎。因为资本需要退出,而早期项目投资的数量越多,就意味着创投机构的负担越重。
执行IPO的企业不多,已经上市的创新药企形势也不乐观。很多公司的股价下跌厉害,甚至比一级市场创新药的早期项目估值还低,这是一个不正常现象。二级市场传导到一级市场后,一级市场的创投机构就会顾虑。
不过,创投机构对本土生物药企是有信心的。但资金充足的创投机构对原创技术的要求会更高,因而会提高对一级市场项目的投资标准和要求,包括项目的创新性、新颖性、未来持续融资的可能性,以及退出的通路是否通畅。
对于企业来说,银行贷款、招商引资都是融资途径。Biotech一定要改变独立IPO的预期,并购是未来的趋势,大家要选择跟专业的机构交流,甚至有一些并购基金会去推动这些项目的持续融资和未来的创新发展。
市场已经触底,现在是达成交易的好时候。数据显示,交易量在上升,但交易额在下降,这体现出如今交易的效率在下降,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今年以来,锁定退市的企业就有10家左右,也有不少企业已经退市。未来几年内,A股市场会保持一个整体的动态平衡。
虽然目前仍是一个相对困难的时期,并且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国家政策总是在不断的纠偏过程中,然后不断向前,大家要有信心。
创新药的发展避不开国际化,但国际化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还处于第一阶段,也就是license out,第二阶段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做global市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比如60年代的人完成了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探索,未来80后90后可能就会走到真正的国际化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