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未来XDC新药大会(第二天)
会议时间:
2025年4月17日-18日
会议地点:
成都
标签:
2025,行业会议
热度:
20775

“X”既代表未知,也代表无限的可能。如何将可能变成现实,则需要一番激荡智慧的交流分享。
经过一场主旨会议和四场分会的造势,4月18日,同写意倾力打造的“2025未来XDC新药大会”,在六个侧重各异的主题上迎来新的高潮。
现场,产业核心命题被直剖:ADC赛道,与会嘉宾就“造物-攻坚-智造-进化”的全链闭环,进行各自的分享;而到了核药领域,“双驱-博弈”的战略推演,科学理性与商业野望进行着热烈碰撞。XDC的未来图景,徐徐展开。
大会两天,共4场会议在同写意视频号、小程序、药渡视频号、微解药、夸克CRO视频号等多个平台同步进行线上直播,吸引了超3万人次的观看,直播回放可搜索同写意小程序进行观看。
温江的春风里,一场从共识到行动的偶联药物进化正在发生。期待2026年4月与诸位同仁再聚成都,共赢XDC未来。
“2025未来XDC新药大会”第一天活动报道:现场丨从成都到全球:千人再集结,奔赴XDC产业未来
昨天,两大ADC分会以“破”与“立”奏响序章:不仅重新定义偶联药物的可能性边界,还聚焦ADC赛道国际化征程,共议License-out策略嬗变。
在此基础上,今日的六大分会话题,进一步围绕ADC开发过程的诸多痛点,纵深展开。
通过多维度技术分享,本场分会展现了ADC领域从靶点选择、分子设计到工艺优化的全链条创新趋势。
应世生物创始人王在琪强调,优化抗体、连接子及毒素的协同作用,对平衡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至关重要;艾力斯医药CTO高长寿从工程化策略角度,分享增强ADC的靶向性和稳定性的实践。
就生物学机制和药代动力学评价维度,爱思益普的报告解析了DAC药物早期研发的全流程关键点。而靶向性问题,也是XDC新分子研发的重要一环——同宜医药黄保华博士介绍小分子偶联药物技术Bi-XDC,展示了Bi-XDC药物在临床上的优异安全性,长生存期获益,和广泛患者覆盖率。多禧生物CEO赵永新、加科思药化副总裁李阿敏,都带来相应的探索成果。
此外,皓元医药关于P-L分子的研发经验,以及药明康德一体化ADC平台打造,也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与兴趣。

从临床前进入临床阶段,是ADC成药路上的一大跨越。本次分会邀请十余位一线一流专家,为ADC药物研发提供从实验室到病床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参考。
Ambrx前首席科学官兼中国区总经理张韶辉,结合其跨国药企开发经验,分享从临床前到临床ADC研发的设计和考量。亲合力创始人刘辰,则提出XDC药物迈向临床过程的痛点与解决思路。
针对不同适应症的探索、靶点布局,来自中山大学、特瑞思药、博安生物、诗健生物、华奥泰生物等学术与产业嘉宾,分别汇报了各自的创新成果。
药明康德、益诺思、立迪生物等公司代表,则从创新平台视角,呈现ADC领域上下游合作的不同可能方式。




协办:纳微科技
本场分会,聚焦ADC药物开发中最具壁垒的产业化命题,呈现从纯化技术、工艺放大到全球申报展开深度碰撞。纳微科技副总经理米健秋为活动致辞。
在工艺创新与纯化技术分享板块,药明合联亚太CMC高级主任孟斐认为,双抗ADC存在分子设计更为复杂等难点,而一体化平台的优势将很大程度提高成药概率;科伦博泰CMC副总裁全勇提醒,要避免偶联工艺中引入错配,在纯度提升、保障稳定性、收率、及工艺可放大性等需求中找平衡;纳微科技大分子应用总监金百胜,则介绍了纳微纯化方案助力ADC开发的实操案例。
迈威康副总经理谭小钉,系统剖析桥联定点偶联技术的工艺放大痛点和应对思路。百奥泰全球法规高级副总裁牟岚,分析了ADC产品的全球注册策略。博瑞策生物技术合规经理赵世坤,深入解读未加工原液的PSQ资质认证要点。迈邦生物技术总监夏忠武,展示了利用CD培养基进行ADC裸抗关键质量属性调节的方案。
随着ADC赛道竞争白热化,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生产工艺创新已成为构筑ADC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汇聚AI与医药交叉领域先锋力量,本场分论从分子设计、临床试验到生产自动化,系统性勾勒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新药研发范式跃迁。
深势科技药物发现事业部联席总裁朱正诞以“AI+XDC药物开发”破题,展示了“多模态大模型+实验闭环验证”的偶联药物开发框架。医渡科技联合创始人徐济铭则聚焦临床转化痛点,介绍医疗大模型对动态入组筛选、终点预测等方面的切实改进。
在AI赋能分子发现领域,盛世君联、深原质药、泓博医药等Biotech高管,以各自的案例进一步丰富了“AI+制药”的内涵可能。
最后,针对研发基建升级,镁伽科技的AI正推动实验室方案,则提供了新的产业融合范本。




如果说昨天的两场分会,从源头创新与技术变革角度,展示了RDC领域的创新开发路径,那么,今日的另外两场分会,则带领与会者进入更广阔的远方。
核药战场已从技术单点爆破转向生态体系较量。洞悉政策监管与临床突破的共振效应,把握投融资与BD趋势,中国正站在放射性药物全球竞技场的中心。

分会主席/主持:杜 进
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
中国同辐科技委主任、研究院院长
在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杜进的主持下,本场分会围绕放射性药物从研发到临床的全链条展开深度探讨。
成都医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张荔率先发布四川核药产业链地图,提出打造从同位素生产、核药研发到临床转化的一体化生态圈战略规划。
临床研究与治疗突破领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杨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田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陆明等专家,从各自的实践经验视角,带来深入一线的分享。
法规与产业化进程话题也成为焦点。国通新药、中国核动力院、东富龙、夸克医药都带来各自的创新升级方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电投核素同创、砹尔法纽克莱、中广核、光脉医疗等机构代表,还进行了圆桌讨论。嘉宾们表示,随着国产化设施落地,中国医用放射性核素在不久的将来有望从依赖进口到供应世界。





分会主席:张裕民
中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荣誉主席
安珂瑞医药创始人
同写意核药顾问
本场分会由中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荣誉主席张裕民主持,深度剖析放射性药物领域资本动向与产业协同逻辑。
通瑞生物企业发展部副总裁钞贺赟以数据开篇,全景式展示了近年核药领域的投融资变化趋势。BFC创始人David Chen进一步分析了全球BD趋势,强调跨国药企入局下的创新机会。
辩论环节呈现了不同视角下的观点交锋。晶核生物、博锐创合、瑞核医药、核舟医药等高管作为Biotech代表,与拥有诺华、远大医药、原子高科、云南白药等Biopharma背景的专家,探讨了RDC产业创新“共生关系”的可能。
面对资本寒冬,来自亦立医药、通瑞生物、泰珑投资、星空资本、法伯新天、Ablaze Pharmaceuticals等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圆桌对话。嘉宾一致认为,核药赛道因“高临床确定性+长专利保护期”仍为避险优选,但企业需在靶点差异化、同位素自主化等维度构建护城河。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滑动查看下一张照片






同写意执行团队部分成员







相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