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疗法创新前沿论坛
会议时间:
2025年9月20日
会议地点:
海南
标签:
2025,行业会议
热度:
0

免疫细胞成为肿瘤治疗领域最具潜力突破治愈的疗法。而在细胞治疗的星空,CAR-T正划过一道耀眼轨迹——从血液瘤延伸至实体瘤的未知之境。
有目共睹,全球细胞治疗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药企呈现与海外同行并跑之姿。然而,对于产业来说,诸如疗效瓶颈尚待突破,生产工艺亟待优化,安全性、可及性、产业链协同等关键议题,仍呼唤着更开放的对话、更智慧的碰撞。
于是,这场位于海南陵水香水湾的聚会,成了一次应时而生的抵达。
9月20日,由易慕峰与同写意联合主办、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细胞与基因治疗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细胞疗法创新前沿论坛”,以“CAR-T的前世今生”为叙事线索,汇聚科学家、医者、企业家与投资人,共享智慧、共溯源流、共赴未来。
半天光景,数百位参会嘉宾,勾勒出下一章治疗革命的轮廓。
TONACEA
领导致辞

曲凤宏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
我国在CAR-T领域研发技术和产业化发展迅速,中国与美国已成为全球CAR-T领域的两大主力,特别是在实体瘤治疗和通用型CAR-T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进展。愿我们在本次会议中,秉持循证精神,直面未解难题,以开放而审慎的态度,共同推动CAR-T细胞治疗迈向更加安全、有效与可及的明天。

刘明耀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所长
上海邦耀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过去5年不只是易慕峰取得令人可喜的成就,对于整个CGT领域,尤其是国内的创新探索,都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从小分子靶向药、抗体、ADC,医药产业的迭代从未停歇。相信接下来5到10年会是CGT的时代,产业迎来春暖花开。
TONACEA
主题报告

孙敏敏
易慕峰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CAR-T领域从传统自体CAR-T到通用型CAR-T、fast CAR-T的研究,以及床边生产CAR-T的探索,近期迭代到体内原位生成CAR-T的in vivo CAR-T技术飞跃,有望实现货架型产品,方便规模放大降低成本,无需清淋因而可减低血液毒性,此外没有通用型CAR-T的GvHD、HvG风险。未来,CAR-T还会逐步拓展到自免、抗衰等广阔的适应症领域。

高晨燕
昌平实验室资深科学家
中国目前形成了临床研究阶段的双轨监管。一个是作为医疗技术,由卫健委通过研究者发起的研究来进行监管,一个是作为药物,由药监局通过向CDE注册IND的临床试验来进行监管。但是目前进入上市临床应用阶段,只能通过药物注册的方式。

尹 进
蓬勃生物首席技术官
与传统药品制造不同,将CGT产品从实验室扩大到商业化生产面临复杂的工艺、高昂的生产成本、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专业化的基础设施的挑战。CGT的创新和产业化需要包括CDMO在内跨领域的紧密合作,这对于建立标准、推动该领域发展至关重要。

宋 伟
国信医药首席执行官CEO、MD
CAR-T攻克实体瘤策略之一,是通过自身改造,提升CAR-T的靶向性、细胞活性、肿瘤浸润性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另外,借助创新联用策略,有望实现1+1>2的治疗效果。未来需通过创新技术平台与跨学科合作,推动CAR-T疗法在实体瘤领域的实质性突破。

齐长松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CAR-T治疗风险识别与管理,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毛细血管渗漏防治;肿瘤溶解综合征(TLS)防治;CAR-T治疗相关脑病(CRES)/免疫细胞治疗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器官毒性。

李 静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自2021年后,港股18A企业频频出现破发情形,但近期以来,18A企业股价已出现回暖,2025年度多家公司年内涨幅超100%。港股18A章上市的审核关注问题包括:1.核心产品是否通过概念验证;2.知识产权;3.资深投资者;4.募集配套资金。

郭霄亮
赛桥生物联合创始人&CTO
工具即工艺,工艺即产品。赛桥从需求出发覆盖细胞治疗早研到商业化全流程,通过可配置细胞工艺一体机、开放平台协同及全周期运维,赋能专属生产模式,加速创新疗法落地。自体细胞集成智造解决方案,可将CAR-T、Til、TCR-T等生产成本降至美国同类产品的1/14,为进入医保带来希望。

林 欣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STAR-T是综合了CAR-T和TCR-T优点的原创T细胞疗,不依赖HLA识别靶点,灵敏杀伤靶细胞。CD19 STAR-T细胞有望用于治疗除难治性重度狼疮性肾炎之外的多种B细胞相关自身免疫疾病。

郝瑞栋
易慕峰生物合伙人、研发中心负责人
如何在体内特异性结合并转导T细胞?易慕峰生物开发了iMagic In Vivo CAR-T平台,iMagic平台带有新型的膜融合蛋白XG突变体以及T细胞结合模块TCM3,实现了对于T细胞特异性转导;iMagic平台诱导生成的CAR-T细胞具有更低的耗竭水平,在体内展示出强大的抗肿瘤疗效。
TONACEA
对话访谈

程增江:中国食药促进会副会长、同写意创始人/董事长
孟八一:同写意美国医药特约评论员
• 特朗普矛盾性在于,既要降低药价,又想遏制中国。如果把前者放首位,中国创新药出海就不会中断;如果更加重视后者,对中国创新药的影响将难以估量。
• 中国创新药的未来可能还在中国,市场大概还是服务14亿中国人。不出海就出局,这种说法有些理想化,没看到海外人才回流的最初动力:为中国人做好药。
• 未来20年,美国仍是创新药的最大市场。虽然中国本土创新做得很好,但缺乏经济等方面的体系性保障,想要做大做强仍有难度。
• 制药工业存在严酷的反摩尔定律,投资10亿美元获得的上市新药数目,每9年向下翻一番。这并非科学问题,而是政治经济学挑战。
• CGT根本点在于支付,支付创新在前,技术创新在后。美国这些年围绕CGT的争议,就集中在支付平衡方面。
• 体内CAR-T、通用型CAR-T都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无论什么技术手段,降低药价都是漫长的过程。对于CAR-T,想降到国产PD-1的价格水平,可能还要10到20年。
TONACEA
圆桌对话

(嘉宾顺序从左至右)
王立群(主持):星奕昂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沈 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百吉生物总裁兼CEO
华 坚:上药生物治疗(香港/上海)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赵柏松:南方科技大学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主任
陈 晖:博腾股份CFO、博腾生物CEO
汪 文:天宜康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王永生:华西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
• 将在血液瘤大获成功的CAR-T拓展到实体瘤是一个重要方向,毕竟实体瘤占据九成以上的肿瘤治疗市场。但这种跨越还需要技术创新来实现。
• 由于中美竞争,美国对中国生物产业打压属意料之中。但换个角度看,至少在细胞治疗领域,中国可以建立自己的体系和标准,而不是跟着美国亦步亦趋。
• 从SOP入手,意味着有了行业标准。一旦有了标准,审批上也会跟上,能够有所适从,最终才能快速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 虽然降价长期是CGT讨论的焦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把它打成“白菜价”。一旦投资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CGT的研发也就难以为继。
• 相较于国际同行,国内Biotech之间合作并不多。一方面,可能跟本土的同质化竞争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国内基金机构偏爱“投赛道”的风格影响。
• 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速度,这些是CDMO的价值和使命。药企在选择自建和外包之间,考虑好此三点利弊,决策大概就是最优解。
• 体内CAR-T是接下来的产业热点,不做意味着没有上桌的机会。但想要做好体内CAR-T,也需要打持久战,至少未来三五年产品获批希望偏低。
TONACEA
合作签约
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论坛现场,易慕峰分别与蓬勃生物、国信医药举行了里程碑意义的合作签约,共同开启实体瘤治疗的新篇章。



TONACEA
写意花絮







相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