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收购礼新,一个好的开始,只是来的太晚了!
更新时间:
2025-07-18 08:10:04.101
中国医药界期盼已久的“大鱼吃小鱼”终于上演。
2025年7月15日傍晚,香港联交所一则公告让原本燥热的医药圈再度沸腾——中国生物制药以不超过9.5092亿美元总对价全资收购礼新医药。扣除礼新医药账上约4.5亿美元现金后,净付款约5.009亿美元。
这起2025年国内创新药领域最大并购案,不仅因金额瞩目,更因其打破了长久以来“本土Big Pharma收购明星Biotech”的沉寂。
礼新医药绝非等闲之辈。这家2019年成立于上海的公司,成立仅六年便跻身平台型创新药企前列,手握自主开发的抗体、ADC、TCE及肿瘤微环境四大技术平台。
截至2025年6月底,其8个产品已获中外IND批件,7个项目处于临床阶段,近20个临床前项目蓄势待发。更引人注目的是其耀眼的对外授权成绩:与阿斯利康、默沙东分别就GPRC5D靶向ADC药物LM-305和PD-1/VEGF双抗LM-299达成授权协议,累计交易总额近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0亿元)。
剥开“里程碑”的光环,交易的深层逻辑却折射出中国药企难以逾越的结构性困境。
一边,是礼新医药凭借领先的ADC和双抗平台,吸引阿斯利康、默沙东等巨头砸下近300亿人民币的真金白银进行全球授权;另一边,是本土龙头中国生物制药,以相对“低廉”的5亿净价接手了这家明星公司,遗憾的是其核心创新成果的“出海权”早已旁落。5亿美元净价是否“捡漏”?
TONACEA
5亿美元净价贵不贵?
面对这一疑问。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创始理事长朱迅观点的第一句话是:“我个人认为对于中国生物制药而言,5亿美元净价性价比算是比较合理。”
同写意通过拆解交易结构发现:
但朱迅也提醒,礼新医药最值钱的海外权益已经“散”得七七八八。“礼新医药虽有近300亿对外授权,但实际收入存在不确定性——里程碑付款能否全额、按时到账皆是未知数,且需经过现金流折现的严苛计算。”他对同写意表示。
2023年5月,礼新医药旗下LM-305(GPRC5D-ADC)全球权益卖给阿斯利康,交易总额6亿美元,首付款仅 5,500 万美元;2024年11月,LM-299(PD-1/VEGF 双抗)全球权益卖给默沙东,交易总额32.88亿美元,首付款8.88亿美元。
换言之,礼新医药账面上的“300 亿对外授权”对应的是未来不确定的里程碑和销售提成。对于中国生物制药而言,它真正买下的只是:
1. 礼新医药中国权益的增量;
2. 礼新医药技术平台的后续管线;
3. 一支经过 MNC 验证的研发团队。
因此,朱迅认为,5亿美元谈不上“捡漏”,也谈不上“血亏”,是一次中规中矩的“平台型并购”定价。
要知道,这不是中国生物制药和礼新医药第一次有交集。
早在2024年8月,中国生物制药就以1.42亿元人民币参与礼新医药的C1轮融资,取得后者4.91%的股权,并就LM-108及潜在的多个创新双特异性抗体或抗体偶联药物(ADC),在中国大陆地区与之达成战略合作。如今合作只是把剩余的股权全部收走,让礼新医药成为中国生物制药的全资子公司,类似的交易可以参考BioNTech和普米斯。
也就是说,中国生物制药为了自己能够在创新药方面开疆拓土,早就盯上了礼新医药,这项收购相信也是谈判已久,临时起意的可能性很小。
而面对核心资产海外权益流失之痛。 朱迅犀利点出关键软肋:“礼新医药已将其最核心产品的海外机会给了国外,对中国生物制药不是好事。”LM-305和LM-299的全球权益(除部分区域外)均已归属阿斯利康与默沙东,中国生物制药主要获得中国市场及未来的销售分成。这对志在国际化的中国生制药而言,无疑是战略缺憾。
即便如此,朱迅和东方略董事长陈建明都认为,此次事件仍是中国生物制药历史轨迹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只是来的太晚了。”朱迅说到。
不可否定的是,此次交易是成功的,本身中国生物制药也是礼新医药的股东,这次收购相信也是双方长久以来逐步达成了共识,重点是收购之后双方在资源方面的整合,期望达成双赢的局面,借助中国生物制药大资源和财力,也可以更好的助力礼新医药后续管线的开发、临床与商业化。
“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礼新医药是一笔很好的买卖。通过本次并购,礼新医药的团队成功上岸,投资人成功退出并获得丰厚回报。”深圳天择资本董事长向德军对同写意表示。
TONACEA
Biotech的终极出路是否正从“独立上市”转向“被整合”?
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大多数Biotech而言独立生存愈发艰难。 朱迅以百济神州为例:“他们三地上市,至今仍是成本中心,靠资本输血生存。”中国缺乏美国每年1500-2000亿美元的行业资本支撑,Biotech仅靠自身造血推进多管线研发难以为继。
因此并购将成为重要出路,但非唯一。 “未来的大多数Biotech必须考虑这条路(被并购)。”但朱迅强调,并购非施舍,Biotech需修炼内功:拥有进入临床III期的核心产品、具备持续创新的技术平台、布局差异化靶点避免内卷、手握扎实的临床数据资产。“你不在多,而在精,要有后续产品储备和平台支撑。”
此次收购被冠以“里程碑”之名,核心在于其突破了本土并购的长期冰封。此前中国创新药领域的重大交易,几乎是跨国巨头的专场。
把时间拨回2023年12月,阿斯利康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打响第一枪;随后诺华35亿美元并购信瑞诺、BioNTech 收购普米斯、Genmab 收购普方生物……两年间,MNC向中国 Biotech抛出总额逾150亿美元的橄榄枝。
为何本土Big Pharma此前鲜有大手笔收购?朱迅剖析多重壁垒。
他认为,首先,实力与估值错配。 本土药企实力有限,国际化能力不足,难以消化高估值Biotech。“国内定价困境下,海外权益才是高价基石。”
其次,我们正在经历一级市场估值泡沫反噬。 “前期一级市场估值虚高形成巨大泡沫,资本望而却步。”朱迅提出,泡沫破裂后,Biotech估值回调艰难,买卖双方心理价差巨大。
第三,战略认知偏差。 “Biotech都想成为Big Pharma,而Pharma都想变成Biotech。”错位发展导致协同困难。
礼新医药之所以成为“第一单”,恰恰因为它在以上三个维度上“卡位”精准。礼新医药账上有4.5亿美元现金,负债极低,足以覆盖大部分并购对价,而对于买家而言,中国生物制药2024年创新药收入已占42%,迫切需要海外故事,恰逢2022年后一级市场转冷,C轮后估值回到30亿元人民币区间,给了并购窗口。
而在政策层面,“并购六条”新政(简化程序、税收支持、融资便利等)及上海50亿并购基金等地方配套措施,正催化行业洗牌。2024年国内创新药并购额同比激增40%,政策东风已至。朱迅判断:“这是一个好的信号,是开端。”
此外,从近几年国外的MNC开始收购中国Biotech的管线或者公司就可以看出,MNC已经给出判断——中国的Biotech的技术已经和国际同步,即便如此,国内大厂的动作则略显缓慢。
“过去几年我很少看见国内头部的传统药企去并购Biotech,此次事件确实开了一个好头。”复星集团全球合伙人,复健资本联席CEO、新药基金总经理崔志平告诉同写意。
虽然略显缓慢,但仍有业内人士认为大厂们快要“坐不住了”。
“除了恒瑞、石药,百济、国企、国药、上药、华润等公司都有收购潜力。”东方高圣创始人陈明键如此评价。
北京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钟月萍则认为,对于Biotech来说,如果想被并购,需构建“技术壁垒+合规底盘”的组合拳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与议价能力。
“Biotech应建立核心产品的全球专利网络,覆盖化合物、制备工艺、适应症等关键环节,定期监测专利有效性,避免因专利无效或侵权纠纷影响估值;在并购前清理历史合规问题(如商业贿赂、环保违规),降低并购后连带责任风险;规范管理临床试验数据,确保符合ICH-GCP标准,提升数据在并购中的议价能力;定期接受第三方审计,增强财务数据可信度。”钟月萍说到。
向德军也提出,MNC相对本土Big pharma会有更高的溢价,但是MNC收购难度也比较大,还是要看是否能匹配得上MNC的需求。匹配的就是首选的,毕竟收购以后biotech的管线开发还需要继续长足发展。
“第一个吃螃蟹总是好的。”朱迅说到。国生物制药收购礼新医药,无疑是中国创新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它撕开了本土Big Pharma大规模整合Biotech的序幕,验证了政策引导下行业洗牌与资源重组的加速到来。
朱迅称之为“一个好的开端”,但更强调其象征意义大于即战效果:“这是中国第一单,我高度评价,但要说从此迈入‘公司整合’新阶段?远着呢!”
TONACEA
然而,完美永远只存在于童话故事。
挑战不容忽视,首先,中国生物制药想要闯进的ADC/双抗赛道极度拥挤。 朱迅警示:“该领域在中国太‘卷’,多数产品临床价值尚有待III期数据证明,未来的商业价值更有待市场的考验。”礼新医药能否杀出重围,取决于数据差异化和临床推进效率。
收购后,中国生物制药肿瘤管线膨胀至40余项,与恒瑞、百济神州的差距在“数量”上有所缩减。尤其在ADC领域,礼新医药靶向GPRC5D的LM-305,与荣昌生物明星产品维迪西妥单抗(HER2 ADC)形成差异化竞争。但朱迅提醒:“ADC领域胜负远未分晓,LM-305需用扎实临床数据证明其优于同类竞品(如强生的Talquetamab),挑战荣昌的领先地位也非短期之功。”
这场收购也残酷揭示了行业新逻辑。Biotech独立上市神话褪色,务实整合成为生存优选。 “养猪论”再被验证——Biotech需明确“创造价值后被收购”的路径规划。
国际化是价值跃升的关键跳板,核心权益不可轻弃。提前让渡海外权益,虽获短期资金,却也限制了收购方的国际化想象空间。同时,创新价值最终由临床数据与市场表现定义, 无论当下创新药企License-out金额如何耀眼,BD交易的成功率与回报率仍需时间检验。
中国创新药企的整合大幕虽已拉开,但只有当本土巨头真正具备全球视野与操盘能力,当Biotech估值回归理性与差异化的技术价值,当政策与资本形成可持续的协同支撑,这条整合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最终孕育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药巨头。
中国创新药的历史性一步已经迈出,下一步如何走稳走实,远非一次收购所能定论。
朱迅以“Biotech创业是养猪而非养儿子”比喻行业逻辑巨变:在资本寒冬中,独立上市神话破灭,由Biotech成长为Biopharm的机会渺茫,与具有一定规模的制药公司合作或被收购、兼并、整合将成为多数创业公司的理性选择。
未来三年,具备平台技术、后期管线及差异化靶点的Biotech(如科望医药、和铂医药)将成为下一波并购焦点。而本土药企需突破“国际化能力不足”的桎梏,否则仅能沦为跨国巨头的“中国代理人”。
“历史永远重演,但只有洞悉逻辑者才能幸存”——这场并购大潮终将淘尽泡沫,留下真正重塑中国创新药格局的黄金资产。
对于中国Biotech而言,2025年的夏天,或许正是从“融资叙事”走向“产业叙事”的真正起点。
上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