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CAR-T的“中国军团”


 

2025已过大半,随着各大药厂Q2财报的出炉,我们得以一睹全球已上市CAR-T的最新销售业绩:
 

吉利德的Yescarta和Tecartus二季度销售额分别下滑5%和14%;诺华的Kymriah同期也下跌5%;BMS的Breyanzi则在第二季度实现了125%的同比增长;强生与传奇生物共同开发的Carvykti,二季度销售额达到4.3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一倍。

 

“冰火两重天”的数据,一方面说明,传统CART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在见顶,另一方面也预示,行业进入一个“强者恒强”的阶段,市场开始对疗效、适应症覆盖和商业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加上传统CAR-T个性化定制,导致的百万高价、漫长制备周期和复杂供应链,“嗅觉”向来灵敏的MNC巨头,正急于寻找新的突破口,卡位CAR-T细胞治疗的“战略要塞”。

 

体内CAR-T(in vivo CAR-T)由此进入视野,因其off-shelf的通用型生产方式,且无需淋巴细胞清除化疗,为CAR-T的大规模临床应用提供可能性,再加上其在自免疾病治疗的潜力,吸引着赛诺菲、诺华、阿斯利康、艾伯维、安斯泰来等巨头抢滩布局,不断将赛道热度推向新的高峰。

 

当MNC斥重金,抢先在这重塑行业格局的战略高地插上自己的旗帜时,一批中国创新药企已同步在这场前沿“军备竞赛”中全速出击——或引进来、或联全球、或强自研,誓要在下一代疗法的版图上刻下中国坐标。

 

当东方创新基因与最尖端的“体内编程”革命交融激荡,一场旨在普惠生命的科技突围,正从实验室轰鸣驶向临床的广阔天地。

 
 

 

 

 

TONACEA

01

合纵连横破“孤岛”

 

 

 

体内CAR-T疗法之所以倍受追捧,不只是因为概念突出,更是已经来到爆发前夜

 

今年先后被阿斯利康、艾伯维收购的EsoBiotec、Capstan,以及在澳大利亚拿到IND的Interius,和艾伯维合作的Umoja,均属于全球研发第一梯队,首发管线已进入I期临床,这意味着体内CAR-T疗法得到了初步验证与监管认可。

 

几家第一梯队企业,凭借着快速推进的体内CAR-T管线得到MNC青睐。如果去细究它们的核心管线产品,可以明显发现中国企业的合作身影。

 

其中,EsoBiotec进展最快的产品ESO-T01,深圳企业——普瑞金生物参与合作开发,目前正在进行中国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7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梅恒教授团队,在The Lancet上发表了临床研究论文。

 

临床结果表明(截至2025年4月1日,所有患者均完成2个月的随访,其中前2例患者完成3个月的随访),ESO-T01安全性良好,未观察到≥4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1例患者出现1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4例患者ORR达100%,2例患者达到严格意义完全缓解(sCR),2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

 

Umoja处于临床I期的两款产品UB-VV400/410,则有驯鹿生物的参与,这是基于双方在去年1月达成的合作,Umoja使用驯鹿生物经临床验证的CAR序列,结合自研的VivoVec推进体内CAR-T候选产品研发。

 

今年5月,Umoja跟原启生物的合作也与之类似,原启生物贡献其在抗体发现、CAR结构设计等领域多年积累的核心技术,Umoja基于VivoVec™平台,双方联合针对多种适应症开发新型CAR-T细胞疗法。

 

相较之下,Umoja与诺纳生物在去年9月的合作显得更偏技术向,致力于将诺纳生物的HCAb Harbour Mice®平台和基于CAR功能的HCAb文库筛选平台(NonaCarFxTM),以及Umoja的VivoVecTM平台结合,开发新型体内CAR-T,并进一步扩大该创新递送技术的潜在应用范围。

 

除了通过合作深度参与研发,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体内CAR-T的未来商业化版图。

 

2023年,先博生物与Orna Therapeutics启动合作,负责Orna体内细胞治疗产品在大中华区抗肿瘤领域的开发和上市,包括Orna进度最快、靶向CD19的体内CAR-T产品ORN-101。

 

今年1月,二者又扩大合作,合作范围扩大至靶向BCMA的体内CAR-T疗法,先博生物负责大中华区的研发和商业化工作。

 

Orna在2024年5月收购了LNP公司ReNAgade Therapeutics,通过结合ORNA的环状RNA平台(oRNA®与ReNAgade的肝外递送技术(新型LNP)开发体内CAR-T。公司在今年5月公布ORN-101最新的临床前数据,并预计将在2026年将产品推入临床阶段。

 

可以看到,在全球体内CAR-T研发的火热图景中,中国企业正以多元化的战略角色,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条。这种“合纵连横”,打破了研发“孤岛”,加速了技术验证与迭代,其终极目标直指一个更可及、更普惠的未来:让突破性的体内CAR-T疗法,更快地惠及全球饱受疾病困扰的患者。

 

 

 

 

TONACEA

02

慢病毒的精准进化

 

 

 

除了参与全球合作,中国企业也在通过自主研发,加入到这场前沿技术的“军备竞赛”中。

 

其中,不少企业基于此前布局体外CAR-T积累的工艺、生产能力等经验,布局慢病毒载体(LV)的体内CAR-T。

 

这条主流路线背后的主要作用原理是,经包膜改造的LV将CAR基因整合至T细胞基因组,实现永久表达,需对LV进行“去靶向”和“重靶向”两步,从而实现T细胞特异性转染。

 

因明星产品西达基奥仑赛颇受关注的传奇生物,此前在财报电话会议中透露其体内CAR-T的布局,即为慢病毒路线。据介绍,这是一个已布局两年的平台,使用分子工程纳米病毒,可以特异性识别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T细胞);同时也设计病毒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通用或非特异性转导。

 

公开资料显示,传奇生物体内CAR-T项目LVIVO-TaVec100,是一种靶向CD19/CD20的双特异性体内CAR-T生成制剂,目前已于2025年5月启动I期申办者发起的试验,首批初步临床结果有望在2025年底公布。

 

同样布局慢病毒路线的,还有聚集通用型CGT产品开发的济因生物,其拥有iPSC重编程及定向分化、体内靶向递送等技术平台。

 

济因生物基于其开发的VivoExpress技术平台,利用特异的靶向性慢病毒递送技术,在体内实现CAR-T细胞的制备。值得一题的是,其所采取的利用慢病毒载体递送,制备靶点为CD19的CAR-T策略是目前已经在体外验证过且成熟的。

 

去年10月,济因生物宣布其CD19靶向的体内CAR-T细胞疗法的IIT研究进展:一例高肿瘤负荷的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NHL的一种)在接受体内CAR-T细胞疗法治疗1个月后,获得完全缓解(CR)并出院,且未出现2级以上CRS或ICANS等CAR-T治疗常见副作用。

 

同时,济因生物又宣布了另一项IIT研究进展,接受靶向CD19体内CAR-T细胞疗法治疗的一名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也实现了CR并顺利出院。

 

除去上述企业,在今年5月的ASGCT年会上,易慕峰生物展示其自主研发的基于慢病毒载体的体内CAR-T创新性技术平台,显示其基于MxV糖蛋白(MxV-G)为假型的新型慢病毒载体的T细胞靶向分子(TCM)的CAR-T细胞在多种细胞系中展现出高特异性。此外,实验证明其耗竭标志物表达更低,有助于维持T细胞活性,增强长期抗肿瘤效果。

 

整体来说,基于慢病毒载体的技术路线,主要优势在于单次给药就可完成对T细胞的编程,从而有望获得长期疗效;主要风险在于体内的安全性,包括慢病毒代谢、基因组整合潜在致瘤风险等问题。

 

从技术门槛而言,慢病毒载体的“去靶向”及“T细胞的重靶向”,以及如何提高慢病毒载体稳定性的设计,是基于慢病毒载体开发体内CAR-T的技术门槛之一,因此初期开发难度较大;但慢病毒已有20余年的临床级别生产经验,CMC体系成熟。

 

 

 

 

TONACEA

03

LNP的双向奔赴

 

 

 

除了已有积淀的慢病毒路线,曾因mRNA预防性疫苗声名鹊起的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技术,也凭借非病毒载体的独特优势,成为体内CAR-T的另一主流路线。

 

具体来说,LNP由四种不同发脂质分子组装形成,作为非病毒递送载体,规避了病毒载体的基因组整合风险,还具有给药方式灵活、易于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因此被许多Biotech青睐。并且,LNP具有高度可编程性,通过人为调控期脂质配比、表面电荷等参数,能够让LNP适应不同应用场景。

 

在一定程度上,体内CAR-T起风,不仅源于自身疗法的优越性,更有LNP递送技术作为推手。

 

不过,LNP技术也存在几个关键性问题。例如传统LNP易在肝脏富集,难以有效递送肺、脑等肝外器官,在组织特异性和细胞特异性递送方面仍然面临技术挑战;高剂量LNP可能引发炎症反应等等。

 

深信生物创始人、CEO李林鲜也在采访中指出:“在安全性方面,LNP没有基因整合风险,并且具有可代谢性(通常数天内可在体内清除),这带来了剂量调控灵活的优势,即在需要时可以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然而,相应的挑战是,对于需要长期疗效的疾病,基于mRNA-LNP的疗法往往需要周期性重复给药以维持治疗性蛋白的表达水平。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些特定疾病领域,如自身免疫疾病,基于LNP技术的in vivo CAR疗法更能发挥其优势。”

 

基于LNP路线布局体内CAR-T的企业较多,包括:云顶新耀、嘉晨西海、石药集团、深信生物、剂泰科技、艾博生物、星锐医药、沙砾生物、虹信生物等。

 

此前,云顶新耀首次披露基于自主研发的tLNP系统开发的体内CAR-T项目,已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验证了T细胞转染、CAR表达及B细胞清除效果,且在人源化小鼠肿瘤模型中实现了有效靶细胞清除。目前该项目还处于临床前阶段,有望今年下半年开启临床试验。

 

嘉晨西海启动了其体内CAR药物JCXH-213的I期临床,JCXH-213靶向CD19,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该产品也采用了LNP包裹mRNA的递送方式。今年3月,JCXH-213完成了首例患者给药。

 

石药集团旗下的SYS6020,作为一款基于mRNA-LNP的细胞治疗产品,可通过表达可特异性识别BCMA抗原的CAR,进而靶向识别患者体内BCMA阳性的B细胞和浆细胞并对其进行杀灭,阻止有害的自身抗体产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024年6月,SYS6020在中国首次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此后分别在8月获得治疗难治性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10月,在重症肌无力领域获批临床。

 

仔细去看这波布局LNP的企业,普遍具备这些共同特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NP平台技术;管线设计多元化,不局限于单一领域;产业化布局超前,注重生产工艺开发。

 

比如云顶新耀,除了体内CART,借助“AI+mRNA”平台,其同时完成了包括特异性强的个性化肿瘤疫苗,和适配性好、可负担性高的通用肿瘤疫苗在内的另两项产品布局。

 

LNP是当前唯一获得FDA批准用于mRNA疫苗的递送载体技术,也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非病毒递送技术。李林鲜在采访中提到,“LNP技术的安全有效性获得了广泛认可,而且可拓展性也是最强的,可将其作为底层技术,应用于更多mRNA药物递送领域”。

 

 

 

 

TONACEA

04

中国创新力量崛起

 

 

 

曾几何时,“技术引领”对中国药企而言近乎奢望,多数身影游走于全球创新链的追随者之列。而今,剧变已生:一批顶尖中国创新药企,在ADC、双抗等尖端领域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分庭抗礼。

 

而在代表未来医学高度的CGT疆域,中国力量的崛起更具历史性意义。

 

近日,CDE联合清华大学团队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发表综述文章,首次系统总结了中国CGT领域的发展趋势,向全球释放强烈信号:中国正以突飞猛进之势崛起为CGT赛道的重要参与者。除此之外,中国还继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以鼓励CGT领域的国际合作。

 

其中,CAR-T细胞疗法在所有CGT药物中开发进度最快。到目前为止,NMPA已批准7款CAR-T细胞疗法上市——这一数量与美国不相上下。

 

可以看到,代表着下一代“个体化癌症治疗”的CAR-T细胞疗法,在中国的落地,不再是技术引进、政策模仿,而是从原始靶点到临床标准,中国人主导、国际认可的创新闭环。

 

同样,在当下火热的体内CAR-T开发潮中,中国创新药企不再满足于技术追随者角色,而是以技术输出者、平台融合者、前沿创新者等多元化战略角色,成为全球体内CAR-T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有产业人士认为,基于庞大的需求,近年来在底层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淀,以及IIT机制给Biotech带来的试错与效率提升,未来中国有望在整个全球体内cart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也有投资人提出展望,随着体内CAR-T的临床突破,下一个big deal是否会在中国企业间诞生?

 

依托全球最庞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底层科技的厚积薄发、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以及得天独厚的“第三波临床资源红利”,一个共识正在形成:在重塑全球细胞治疗格局的体内CAR-T战场,中国创新军团,正蓄势待发,志在率先突破!

 

参考资料:
1.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llular and gene therapy in China

2.CGT观察者,从制药巨头的最新财报看CART销售的“冰火两重天”

3.医药魔方Pro,杨林:体内CAR-T爆发背后的几点思考

4.华福证券,体内CAR-T:全球竞赛已打响,关注云顶新耀和石药集团

5.各企业官网&公众号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三区4号楼305室

电话:010-83634390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纳米科技园E栋1704室

同写意

写意宣发

同写意Biotech

同写意微服务


©2022 同写意(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