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诺菲的“自免王者”野心
更新时间:
2025-09-05 08:00:19.351
一款可能一年仅需四次给药的特应性皮炎新药,正在打开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新格局。
9月4日,赛诺菲宣布其全球首创OX40L单抗Amlitelimab在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COAST 1三期研究中达成所有主要终点和关键次要终点。
OX40靶点药物的崛起,标志着自免治疗正从“下游通路抑制”转向“上游免疫调控”。这种转变可能重塑特应性皮炎治疗格局,开启自免领域“去IL-4Rα化”的新时代。
而Amlitelimab的成功,则为赛诺菲提供了巩固其自免领域领导地位的新利器,可能成为其王牌产品度普利尤单抗的有力补充,甚至是“接班人”。
赛诺菲的发展历程堪称一次成功的战略转型。面对旗下王牌糖尿病产品甘精胰岛素专利到期的挑战,赛诺菲果断将资源向免疫学和炎症领域倾斜。
作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IL-4Rα抗体,赛诺菲旗下度普利尤单抗不仅在特应性皮炎和哮喘领域展现出突破性疗效,更通过“一药多症”策略持续扩展适应症版图。度普利尤单抗销售额从2017年上市后仅三年便实现超30亿欧元的年收入,到2024年以141.79亿美元登顶全球自免药物销冠,见证了赛诺菲向免疫巨头的华丽转身。
TONACEA
上游免疫调控
Amlitelimab是赛诺菲开发的一款靶向OX40L(OX40配体)的全人源非T细胞耗竭性单克隆抗体。它通过阻断关键免疫调节因子OX40L与其受体OX40的结合,维持促炎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平衡。
OX40属于共刺激分子,能主动激活T细胞,增强免疫应答,在免疫治疗界“免疫油门”之称。Amlitelimab的作用机制与直接作用于OX40受体的药物有所不同,其旨在使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正常化并恢复免疫平衡,而不会耗竭T细胞。
这种非耗竭性特点是其最大优势之一,避免了传统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的免疫功能受损,为长期治疗提供了更好的安全性前景。Insight数据库显示,全球有5款OX40L单抗进入临床阶段,Amlitelimab进展最快。
COAST 1研究是一项全球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纳入了601名12岁及以上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试验中,患者首先接受500mg的负荷剂量(体重低于40kg则减为250mg),随后接受每4周1次或每12周1次(250mg)的维持治疗。两种给药方案均显示出显著疗效。
从无应答者填补角度评估,每4周给药组和每12周给药组达到vIGA-AD 0/1(皮损几乎清除)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1.1%和22.5%,而安慰剂组仅为9.2%。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疗效在整个治疗期间持续增强,没有出现平台期。这意味着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可能会获得进一步改善,这一特性在慢性疾病治疗中尤为重要。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全球有数百万患者深受其扰。中度至重度病例对生活质量影响极大,患者迫切需要有效且安全的长期治疗选择。
Amlitelimab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可能只需每12周给药一次,即每年仅需给药四次。这种便捷的给药方案将大大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提高依从性,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来说至关重要。
赛诺菲的王牌产品度普利尤单抗2024年以141.79亿美元的销售额成为新一代“自免药王”,其主要适应症就包括特应性皮炎。Amlitelimab作为赛诺菲自免管线中重磅产品之一,有望成为度普利尤单抗的补充或后继者。
TONACEA
免疫豪赌
Amlitelimab并非赛诺菲内部研发的产品,而是来自于2021年对Kymab的收购。赛诺菲当时以11亿美元的预付款和3.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将这款候选药物收入囊中。
然而,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25年4月,Amlitelimab在哮喘适应症的II期TIDE-Asthma研究中遭遇挫折,最高剂量组未能达到主要终点,甚至在中低剂量组,也仅观察到“微弱的效果”。该研究共纳入437名患者,主要评估了Amlitelimab作为附加治疗对重度哮喘发作年化发生率的影响。
尽管主要终点未达预期,但赛诺菲在后续数据分析中发现了一线希望:中等剂量组相比安慰剂组,显示出“统计学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哮喘发作次数降低;在60周时,高剂量组患者的哮喘年化发生率也呈现出数值上的下降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在异质性炎症哮喘患者亚组中,Amlitelimab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疗效”。基于这些积极的亚组分析结果,赛诺菲表示将继续推进Amlitelimab治疗哮喘的III期临床试验计划。显然,计划成功落实。
COAST 1研究只是Amlitelimab临床开发计划的一部分。针对特应性皮炎的完整开发计划还包括COAST 2、SHORE、AQUA和ESTUARY等四项III期研究,预计将于2026年完成。这些研究将为潜在的全球监管提交奠定基础。
对于Amlitelimab来说,特应性皮炎只是起点。赛诺菲还在推进该药物在化脓性汗腺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多项适应症的临床研究,其作用机制决定了它在多种免疫介导疾病中都有潜在应用价值。
Amlitelimab的挫折与机遇,也需放在全球OX40/OX40L靶点竞争的背景下来看。
安进与协和麒麟合作的 Rocatinlimab(抗OX40单抗)在特应性皮炎的III期临床研究中取得了成功,其已成为全球首个完成III期临床的OX40单抗。这使得安进在该靶点的竞赛中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国内药企也在这一领域积极布局。
创响生物/和黄医药的IMG-007、百奥泰和信达生物等多家企业均已进入临床阶段。其中创响生物的IMG-007是全球唯一处于临床阶段、能在血液和组织中特异性地阻断OX40-OX40L信号传导,同时不清除T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在早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潜力。信达生物的OX40L单抗IBI356也已进入临床I期阶段。
TONACEA
自免野心
赛诺菲正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全力出击。根据2024年数据,全球自免药物市场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艾伯维自免业务收入266.82亿美元,位居榜首。虽修美乐受生物类似药冲击,但凭借Skyrizi和Rinvoq快速放量,保持规模平稳。强生自免业务收入178.28亿美元,位列第二,王牌产品乌司奴单抗销售额103.61亿美元。赛诺菲自免业务收入146.39亿美元,位列第三,与强生差距约32亿美元,但增速显著。
显然,赛诺菲并不满足于此,其野心从近期一系列动作中可见一斑:今年6月豪掷95亿美元收购Blueprint Medicines,获得已获批上市的罕见免疫疾病药物Avapritinib;此前3月斥资19亿美元收购Dren Bio附属公司获得一款潜在FIC自免双抗DR-0201;4月又以超18亿美元向Earendil Labs引进两种潜在FIC自免双抗的全球独家授权,强化炎症性肠病(IBD)领域布局。
这些收购行为显示出赛诺菲正在构建多层次产品护城河,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目前,度普利尤单抗贡献了赛诺菲自免业务收入近97%的比重,这种依赖性存在战略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款IL-4Rα抑制剂正值当打之年,在中国和美国专利保护期到期分别还有4年和6年时间,有望成为第二款销售额突破200亿美元的炎症治疗产品。
度普利尤单抗正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大疱性类天疱疮(BP)等领域探索更多可能性。但其在哮喘领域也面临挑战,例如约30%患者可能疗效不佳或失效,且需每两周注射一次。Amlitelimab若能在非2型炎症哮喘或特定亚组中证实疗效,或许能形成差异化优势,与Dupixent协同或互补,共同巩固赛诺菲在自免领域的地位。
在赛诺菲打造的自免矩阵中,除了前述提到的产品之外,还有Itepekimab(IL-33单抗)、Frexalimab(CD40L单抗)、IRAK4降解剂、Duvakitug(TL1A单抗)、SAR441566(口服TNFR1si)、BTK抑制剂Rilzabrutinib和Tolebrutinib等。
这些管线不仅类型多元,且有不少在研发产品销售峰值潜力有望达到20亿至50亿欧元,适应症涵盖特应性皮炎、哮喘、多发性硬化症、炎症性肠病等广阔领域。其中,Frexalimab、Tolebrutinib针对多发性硬化症的研究已处于Ⅲ期临床。
未来几年是赛诺菲自免管线的密集收获期。Amlitelimab、Frexalimab、BTK抑制剂等多款产品有望在2026年及之后陆续获批上市。这些产品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赛诺菲能否真正实现产品矩阵的多元化和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上一页
相关新闻